第286章 北伐破延陀 北境入唐图(2 / 3)
入重围,便想按兵不动,坐观成败。可还没等他拿定主意,牛进达已率领右翼军发起猛攻——唐军士兵结成鱼鳞阵,盾牌在前,长枪在后,一步步推进,将回纥骑兵的阵型冲得七零八落。牛进达身先士卒,手持陌刀劈开一名回纥将领的头盔,高声喊道:“大唐天威浩荡,降者免死!归附大唐者,可保部族安稳,同享中原太平!”
这话如惊雷般在回纥阵中炸开——不少回纥士兵本就对多弥的苛捐杂税怨声载道,听闻归降可保性命,纷纷放下武器,翻身下马跪地请降。吐迷度见大势已去,也只得扔了马鞭,率部归降,右翼防线就此崩溃。
激战至午后,断云谷内的薛延陀军已是溃不成军——拔灼被薛万彻一箭射穿肩胛骨,落马被俘;残余的士兵要么战死,要么跪地投降,谷内的鲜血顺着河道流淌,将河水染成了暗红色。多弥可汗在中军牙帐内得知左翼溃败、右翼倒戈的消息,顿时心胆俱裂,他来不及收拾金银财宝,只带着数百亲卫想要从后山突围,却刚出帐门,便见李绩已率中军堵住去路。
李绩横刀立马,玄色披风在风中展开,如一面黑色的旗帜。“多弥,薛延陀屡犯大唐边境,杀我边民,掠我财物,今日便是你的死期!”李绩的声音冰冷,目光如刀,看得多弥浑身发抖。
多弥还想负隅顽抗,他拔出腰间的弯刀,想要指挥亲卫冲锋,却被身后的刘仁轨一箭射穿左臂——那箭矢力道极猛,直接将他的左臂钉在马鞍上。“可汗若降,可保部族性命;若敢顽抗,今日便踏平你的牙帐,让薛延陀从此除名!”刘仁轨勒马上前,手中长弓仍拉满着,箭尖直指多弥的咽喉。
多弥望着远处溃逃的士兵、跪地投降的部众,又看了看自己流血不止的左臂,终于长叹一声,将弯刀掷于地上:“我降……只求大唐能善待我的部族。”
薛延陀既灭,李绩立刻下令清点部众,安抚降民——他命士兵将粮草分发给饥肠辘辘的薛延陀部民,又派医官为受伤的人治伤,严禁唐军士兵劫掠,违者立斩。王玄策则忙着穿梭在各个部落之间,手持纸笔记录各部族的人口、牲畜数量,又拿着舆图核对疆域范围,为后续的治理做准备。他在中军帐内向李绩建议:“薛延陀地域辽阔,部族多达二十余支,若将其集中安置在一处,恐日后再生叛乱。不如将其分散迁徙至漠南各地,与中原移民杂居,再推广华夏文字与农耕技艺,让他们知礼仪、习农桑,方能使其真正归附大唐。”
李绩深以为然,当即命王玄策草拟奏疏,派人快马送往长安。李世民接到奏报时,正与大臣们在太极殿商议西域事宜,见薛延陀已平,顿时龙颜大悦,立刻准奏——他命户部从关中、河东调拨粮种、农具,又派三百余名文吏前往漠南,开设学堂教授汉字与唐律;同时下诏迁徙中原农户、工匠共计两万户,前往薛延陀旧地定居,教授部民耕种、纺织之术。
数月后,曾经的薛延陀牙帐之地,已建起一座座村落——中原移民带来的麦种在草原上生根发芽,绿油油的麦苗顺着河谷蔓延,取代了往日的枯草;薛延陀的孩童们穿着汉家的布衫,跟着汉家先生在学堂里认读“人、口、手”,稚嫩的读书声顺着风传到田间;部落的首领们则学着用毛笔在文书上签署名字,虽然笔画笨拙,却格外认真。王玄策在巡查时,见一个满头白发的薛延陀老者正跟着汉家工匠学习打造曲辕犁,老者的手指被铁器磨得通红,却仍笑得合不拢嘴,他忍不住走上前,笑道:“老丈,这曲辕犁好用吗?”
老者抬起头,用生硬的汉话答道:“好用!比我们以前的木犁省力多了,今年的麦子,定能收得更多!”王玄策望着老者满是皱纹的脸上露出的笑容,心中感慨,转头对身边的随从道:“再过几年,这里便与中原无异了。”
另一边,刘仁轨正站在漠南的河流旁,指导士兵与百姓修建水车——数十名工匠与部民合力,将巨大的木轮架在河道上,木轮边缘的刮板随着水流转动,将河水引入田垄。他望着转动的水车溅起的水花,对身旁的李绩道:“水利兴,则农事兴;农事兴,则百姓安。如今北境安稳,大唐方能专心经营西域与海东,再无后顾之忧。”
李绩望着远方村落里升起的炊烟,那炊烟与唐军营地的炊烟交织在一起,在夕阳下连成一片朦胧的烟雾。他眼中满是欣慰,轻声道:“你与玄策所言极是。这片土地,从今往后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a5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