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5章 慧眼识珠储良将 谋远图存练锋芒(2 / 3)

加入书签

他心思缜密,出使天竺途中,竟能暗中记下沿途山川地形、部落分布、兵力配置,归来后整理成《天竺记》三卷,图文并茂,详尽无比。这般有备无患的性子,将来必能担大任。”

李世民接过卷宗,翻至王玄策护持大唐商队一段——去年天竺部落叛乱,一支价值百万贯的丝绸瓷器商队被困险境,是王玄策果断决策,借道吐蕃、联络泥婆罗,调集两国兵马合击叛军,成功救出全部人员与货物。事后商贾感恩戴德,称其“活命之恩,胜再生父母”。

李世民不禁笑道:“皇后慧眼识珠,这两个后生,确实是栋梁之材。正好李绩要率军征讨薛延陀,朕正愁军中缺个懂实务的副将与通番邦的书记官,不如就让他们随行历练。”

话音刚落,内侍来报:“英国公李绩在殿外候命。”

“来得正好,传他进来。”

须臾之间,身着紫袍、腰佩金鱼袋的李绩大步走入暖阁,抱拳行礼:“臣李绩,参见陛下,参见皇后。”

“英国公免礼。”李世民指了指案上两份卷宗,“朕与皇后正议着军中人事。此次征讨薛延陀,命你为主帅,刘仁轨为副帅,王玄策为军中书记官,你看如何?”

李绩上前取过卷宗,逐一细看。越看越是心惊——刘仁轨的地方治理经验、水利工程造诣、兵法见解,皆切中北伐所需;而王玄策精通多国语言,熟悉西域风俗,善于斡旋调解,正是处理异族事务的最佳人选。

但他仍有一丝顾虑,直言道:“刘仁轨熟谙边地事务与水战调度,王玄策善通异域言语,此二人随行,实乃助力。只是……王玄策从未上过战场,怕是难以应对军中急务,万一遇突发变故,恐误大事。”

“无妨。”长孙皇后轻声开口,语气却带着不容置疑的笃定,“让王玄策跟着英国公历练,观军务调度,记部落民情,学行军布阵之道。将来他再度出使异域,才能知我大唐军力之强,言辞方有底气,谈判才有筹码。至于刘仁轨,可让他分管粮草调度与斥候探查——薛延陀部多在漠北草原,虽无水战,却需熟悉地形与粮草转运,这正是让他熟悉军中章法的好机会。等将来辽东水师操练,他的水战才能,自会大放异彩。”

李绩恍然大悟——原来皇后早已为二人规划好了成长路径,步步为营,环环相扣。他躬身领命,肃然道:“臣遵旨。定当悉心教导,不负陛下与皇后所托。”

三日后,长安城外的灞桥校场鼓声震天,旌旗猎猎。三万北伐军排列整齐,甲胄鲜明,刀枪如林,在秋日的阳光下泛着冷光。李绩身着明光铠,手持长枪立于点将台上,威风凛凛,宛如战神降世。

刘仁轨身着青袍,腰佩长剑,立于副将之列,目光锐利如鹰。他手中紧攥着长孙皇后赐下的两卷书册,封皮上“孙子兵法”“水战要略”四字格外醒目。他尚未打开,却已觉重若千钧——那是未来的嘱托,是命运的指引。

王玄策则手持纸笔,站在李绩身侧,怀中揣着皇后亲赠的《史记·刺客列传》与《西域图志》。他神情虽有几分紧张,额角沁出汗珠,但脊背挺直,眼神坚定,透着一股不服输的韧劲。

临行前,长孙皇后特意召二人至长乐宫,亲自将书册递到他们手中。

她看着刘仁轨,目光温和却带着期许:“刘将军,你可知为何赐你《水战要略》?眼下征讨薛延陀虽无水战,但辽东多水泽,百济、倭国又在海东虎视眈眈,将来水师东出,必是硬仗。这卷书里记载的楼船构造、洋流判断、潮汐作战之法,皆是前代水师将领的心血结晶。你且收好,细细研读,将来定有用武之地。”

刘仁轨双手接过,只觉掌心发烫,仿佛握住的不是书卷,而是未来的战鼓与烽烟。他郑重叩首:“臣定不负皇后教诲!”

又转向王玄策,她语气多了几分郑重:“王书记官,异域之行,既要能言善辩,更要守得住底线。《刺客列传》教你‘士为知己者死’的忠勇,《西域图志》让你知异域山川民情——将来你出使远方,当以大唐天威为盾,以百姓福祉为念,莫要辜负了朝廷的信任。”

王玄策深深吸了一口气,声音微颤却坚定:“臣虽出身卑微,但愿效犬马之劳,纵使身陷绝境,亦不忘家国二字!”

大军开拔时,黄沙滚滚,号角长鸣。刘仁轨骑马走在副将之列,不时勒住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a5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