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4章 贞观定策经营西域 宣银构逆将讨番邦(1 / 3)
贞观十五年秋,长安城的天空湛蓝如洗,宫墙内外梧桐叶渐染金黄,微风拂过,卷起几片落叶,在丹陛前打着旋儿,仿佛天地也在为一场宏图大业的开启而低语。太极殿内暖意融融,地龙早已烧得通透,铜鹤香炉中袅袅升起一缕沉水香气,缭绕于梁柱之间,似与朝堂之上的宏图大略悄然共鸣。
唐太宗李世民端坐龙椅,明黄常服映衬着他刚毅而沉稳的面容。他手中正握着一份墨迹未干的奏疏——《西域经营策》,署名正是当朝名将苏定方。这位曾随李靖夜袭阴山、生擒颉利可汗的猛将,如今已从铁血沙场转向治国安邦之策,字里行间尽显老成谋国之风。
“置西北军团以镇边陲,通丝绸之路以利商旅,传华夏文脉以化番民……”李世民轻声念出条目,眼中光芒渐盛,“好!此三策若成,西域非但可安,更将为我大唐永固西疆之屏藩!”
他的声音不高,却如金石掷地,在寂静的大殿中激起层层回响。阶下群臣屏息凝神,目光皆聚焦于那道明黄身影之上。只见他缓缓抬头,目光扫过诸位肱骨之臣,语气坚定:“朕观历代兴亡,边患不止,则国无宁日。匈奴未灭,何以家为?今我大唐承天命、抚万邦,岂能坐视西域荒芜、百姓流离?”
话音未落,殿外忽有清风穿廊而入,吹动御案上的一角奏章,恰巧翻至末页,赫然写着一句:“**以兵威立信,以文教归心,方能使四夷宾服,不战而屈人之兵。**”李世民见之,不禁抚掌而笑:“苏卿此言,深得朕心!”
阶下,苏定方紫袍玉带,身姿挺拔如松。听闻圣赞,他俯身深揖,声音沉稳有力:“陛下明察万里,臣之所思,不过效犬马之劳耳。然西域之地,沃野千里,百姓淳朴却蒙昧无知。彼等不知稼穑之利,仍逐水草而居;文字纷杂,言语不通,致使政令难行,税赋不均。若能遣工部良匠授其农耕水利之术,使荒原变良田;再命吏部文吏设馆授学,教习汉字、律法、礼义,则不出十载,番邦自归心于中华。”
他说罢,从袖中取出一幅羊皮地图,双手呈上。内侍接过,铺展于御阶之前。只见图上山川纵横,关隘星罗棋布,龟兹、于阗、疏勒、碎叶四镇以朱砂标注,红线贯穿其间,勾连出一条横贯东西的交通动脉。
“此乃臣亲绘之‘丝路复通图’。”苏定方指着图中一处峡谷,“此处为葱岭古道,历来为商旅咽喉,然因盗匪横行,十余年无人敢行。臣建议在此设烽燧十二座,驻军五百,昼夜巡防。另在沿途设立驿站七处,备马匹粮草,供往来使节歇息。”
房玄龄抚须微笑:“苏将军所虑周全,此举不仅护商旅安全,更能彰显我大唐威仪。”
魏征亦微微点头:“以德怀远,以力护之,方是王道。”
连一向谨慎的褚遂良也忍不住低声赞叹:“苏将军此策,不在战功之下,实乃千秋之计。”
李世民霍然起身,目光如炬扫视群臣:“准奏!即日起,组建西北军团,兵力两万,节制龟兹、于阗、疏勒、碎叶四镇兵马,由苏定方任西北道行军大总管,全权督办西域诸事!”他顿了顿,语气愈发坚定,“另命工部遴选百名能工巧匠,携带曲辕犁、水车、织机南下陇右,随军西进;吏部选派五十名精通经史、善教化之人,专司设立‘华文学馆’,务必将我大唐文明之光,照耀至天山南北!”
“臣等遵旨!”众臣齐声应诺,声震屋瓦,连殿外檐角悬挂的铜铃也被震得叮当作响,仿佛天地同庆。
议毕,群臣陆续退去。李世民缓步移至偏殿,见长孙皇后正伏案细看一匣稻种,神情专注,眉宇间透着温柔与坚韧。她身穿翟衣,发髻高挽,珠翠不繁,却自有一股母仪天下的静雅之气。
“皇后在看什么?这般入神。”李世民走近,语气温和。
长孙皇后抬头一笑,眸光清澈如泉:“陛下请看,这是臣妾在‘乾坤空间’中新育出的早熟稻种,名为‘贞观一号’。它比关中旧种早熟半月,耐旱抗虫,亩产可增两石有余。若今年能在京畿试点,来年便可推广至河北、河南诸道。”
说着,她又取出一副铠甲模型,精巧玲珑,却是按实战比例缩小所制。“还有这改良版明光铠,我在甲片内侧加了一层棉絮衬里,既减轻重量,又增强保暖性能,尤其适合西北苦寒之地。已命将作监批量打造,优先配发给苏定方麾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a5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