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5章 庆功宴上赐婚典 诸将功成皆有赏(续)(2 / 3)
拿扫帚赶你出门!”
众人哄堂大笑,连一向严肃寡言的徐茂公也忍俊不禁,掩袖轻咳。尉迟恭挠着头嘿嘿直乐,眼神却悄悄飘向殿角——那里站着两名素衣女子,低眉垂首,面纱轻掩,正是黑白二夫人。四目偶然相对,白氏微微颔首,唇角轻扬;黑氏指尖轻颤,袖中双手交握,似有千言万语藏于无声之中。刹那间,春风似乎已悄然吹进了这位猛将的心房,连他那粗犷的呼吸都不由得柔和了几分。
宴席继续,论功行赏亦未停歇。
牛进达上前领赏,身姿挺拔,神情肃然。他此次随李靖奇袭突厥粮道,亲率轻骑夜渡阴河,河水刺骨,将士皆冻得手指僵硬,仍咬牙潜行。至敌营三里外,弃马步行,攀崖而上,火烧敌营三座,断其补给命脉,致使颉利大军陷入饥荒,不战自溃。李世民赞曰:“奇谋制胜,功在全局”,遂加封其为右骁卫将军,赐金百两、良马十匹,并亲笔题写“智勇兼全”匾额一面,以示褒奖。
王君可亦上前谢恩。此人善使一口青龙偃月刀,力能扛鼎。合围颉利之时,敌亲卫统领突施偷袭,策马直冲御驾,刀锋距天子仅三尺之遥。危急之际,王君可横刀而出,跃马迎击,一刀斩敌于马下,刀光一闪,人头落地,鲜血喷洒三丈。李世民亲眼目睹,惊而不惧,反抚掌称快。当即晋其为左屯卫将军,食邑五百户,更赐宅邸一座于长安朱雀大街东侧,毗邻皇城,荣耀备至。
薛万彻、薛万均兄弟并肩而立,甲胄未卸,英气逼人。二人率精锐追击西逃残部,穿越戈壁荒原七昼夜,水尽粮绝,靠饮马血、啃皮甲度日。终在一处险谷设伏,连破三寨,生擒突厥贵族十余人,其中包括颉利之弟咄陆设。李世民动容道:“兄弟同心,其利断金!”遂双双封为统军将军,各赐锦缎千匹、西域宝马五匹,并许其子孙世袭爵位,世代享禄。
宗室之中,江夏王李道宗镇守阴山要隘,调度有方,又亲率铁骑搜山,风雪交加中追踪三日,终在一处雪谷擒获匿藏的颉利可汗。此乃平定北疆之关键一役,象征意义重大。李世民特加封其为礼部尚书,赐紫金鱼袋,更下旨:“入朝不趋,剑履上殿”,恩宠逾常,百官侧目。
河间郡王李孝恭虽未亲临前线,然其坐镇洛阳,统筹粮草辎重,转运兵马器械,确保前方供给不断。他曾亲赴黄河渡口督运,遇暴雨洪峰,舟船倾覆,仍冒雨指挥,三日不合眼,终保十万石军粮安然送达。李世民深知后勤之重,亲执其手道:“大军未动,粮草先行。卿之功,不在前线之下。”遂赏食邑千户,另赐田庄三处,奴婢二十人。
张宝相亦得提拔。此人随李道宗深入阴山谷地,于暴风雪中率百人突袭敌巢,山路险峻,积雪没膝,将士手脚冻裂仍奋勇前行。他亲手格杀突厥千夫长,夺回被掠百姓三百余人,其中多为老弱妇孺,饥寒交迫几近濒死。李世民闻之,拍案称奇,擢升其为右武候将军,调归李绩麾下,参与边防整训,前途不可限量。
正当众人沉浸于荣光之际,殿外忽有内侍疾步入报:“启奏陛下,降将萧嗣业已在宫门外候旨,愿献降表,誓效忠大唐!”
李世民眉头一扬,眼中闪过一丝欣慰:“宣!”
片刻后,一位身披旧式铠甲、面容沧桑的中年将领缓步入殿,双膝跪地,双手高举降书,声音沙哑却坚定:“罪臣萧嗣业,流落异域多年,愧对故国。昔年兵败被俘,不得已屈身事敌,辗转突厥帐下十余年,未能归汉。今见天兵神威,王化昭昭,心悦诚服,愿率部归唐,戴罪立功,永不再叛!”
殿中一时寂静。此人原是隋末旧将,曾随杨义臣征战河北,骁勇善战。后兵败被俘,被迫效力突厥,虽身处异族,却始终未改汉服,不习胡语,每逢中原节令,必面南而拜。如今主动来降,意义非凡。
李世民踱步至其面前,俯身亲手扶起:“昔者误入歧途,今能幡然醒悟,便是忠义之人。朕不计前嫌,封你为怀化中郎将,隶属苏定方帐下,操练新军,教化胡汉将士融合共战。望你以此赎罪,重振男儿志气。”
萧嗣业热泪盈眶,再次跪拜,声音哽咽:“臣……必竭尽犬马之劳,不负陛下再造之恩!若有二心,天地共戮!”
此时,瓦岗旧部聚于一隅,酒意微醺,情谊更浓。
程咬金举起酒盏,环视众人:“老秦、老徐、老尉迟,还有咱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a5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