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0章 贤后献种兴农桑 贞观初兴百业昌(2 / 3)

加入书签

了常见病虫害的症状与防治方法,连“蚜虫聚叶背,可用烟叶水喷洒”这般细节也不遗漏。

尤为贴心的是,她在每页下方加注口语化解说,以便识字不多的乡民也能理解。例如:“麦苗发黄?可能是缺肥。可在雨后撒些草木灰,或用人粪尿兑水浇根。”文字朴实无华,却字字关乎民生。

此书刻印百部,随种子一同下发各地。地方官府设“农讲堂”,每逢集市日便请老农讲解图志内容,孩童也能围坐旁听。不出数月,民间已有谚语传唱:“皇后送我金谷种,图志教我怎么种;一亩多打一石粮,娃娃碗里米饭香。”

而在军中,长孙皇后的影响力同样深远。

她深知将士征战在外,伤病往往比敌箭更致命。许多士兵并非战死沙场,而是因伤口感染、失血过多或断骨未愈而亡。为此,她召集太医院首席御医孙思邈弟子元通和尚,以及民间擅长跌打损伤的郎中十余人,历时半年,编纂成一部《军中医护要略》。

该书分为五篇:

一曰《止血篇》,详述不同部位出血的压迫法、草药敷贴法及紧急结扎术;

二曰《包扎篇》,介绍各种绷带打法、夹板固定方式;

三曰《接骨篇》,附有骨折复位手法图解;

四曰《消炎篇》,列出十余种常见草药及其采集、炮制、使用之法;

五曰《应急篇》,专论战场急救,如箭镞残留如何拔除、中毒如何催吐等。

更为创新的是,长孙皇后提议设立“军中医士”制度。她亲自挑选一批头脑灵活、心性沉稳的年轻士兵,交由医官集中培训三个月,学习清创、缝合、换药、辨识草药等基本技能。结业后配发统一药囊,内置止血粉、消毒布、银针、小刀等器具,随军出征。

首批三百名医士被派往边疆各军营,效果立竿见影。朔方军一次遭遇突厥夜袭,二十多名士兵受伤,以往此类情况至少要死七八人。而此次因有医士及时处理伤口、服用金银花汤预防感染,最终仅一人因重伤不治,其余全部康复归队。

消息传回长安,李世民激动不已,当众称赞:“此非兵胜,实乃医胜!”

与此同时,长孙皇后又命人在各大军屯推广新作物种植。尤其在北方苦寒之地,赤薯成为重要口粮补充;在驻地周边栽种果树,既美化环境,又改善饮食结构;甚至鼓励士兵利用闲暇开垦“兵营菜园”,种上冬葵、绿荚豆等速生蔬菜,实现部分自给。

远在河北的苏定方接到朝廷颁下的图志与医书,连夜召集幕僚研读。其妻高慧英更是亲自督办,在幽州大营设立“农医学堂”,一边组织老兵传授耕种经验,一边训练军中医士。她笑着对众人道:“从前打仗靠刀枪,如今打仗还得靠种子和药囊。皇后娘娘这是把太平的根,种进了每一寸国土。”

的确,贞观初年的风,不再只是吹拂宫墙内的花树,它越过千山万水,吹进了田野阡陌,吹进了戍边将士的帐篷,吹进了无数平民百姓的灶台饭香之中。

这一年秋收,关中地区平均亩产提升两成以上,河北、河南多地奏报“仓廪充实,市价平稳”。百姓感念皇后恩德,自发在村口立碑铭文:“贤后赐种,活我全家。”

而李世民站在含元殿前,望着远方金黄的原野,久久不语。良久,他对身旁的长孙皇后说道:“朕曾率三千铁骑破窦建德于虎牢,那一战,天下震动。可今日见百姓脸上笑容,听村野童谣传唱,竟觉得比那时更安心。”

长孙皇后依栏而立,衣袂轻扬,目光温柔如水:“陛下是执剑之人,臣妾愿做执犁之人。剑可定乱世,犁才能养盛世。”

李世民闻言,深深看向她,郑重一揖:“有卿如此,何愁天下不治?”

此时,夕阳西下,晚霞映照大地,仿佛为这片复苏的江山披上了金色锦袍。大唐正如一棵幼苗,在风雨洗礼后迎来阳光雨露,根扎沃土,枝向苍穹。

然而,远方的草原仍未平静。颉利可汗虽暂退漠北,但仍虎视眈眈;南疆诸蛮部落时降时叛,需以恩威并施之策安抚;西域商路待通,丝路驼铃久未响起……

属于苏定方、李靖、侯君集等将的征程,尚未结束。

只是这一次,他们出征的背后,不再是脆弱的国基,而是一个日益富庶、民心安定、粮草充足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a5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