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5章 窦后训子兄弟隙 宫妃索贿起嫌猜(1 / 3)

加入书签

书接前回。秦王府的药香还未散尽,东宫下毒之事已如野火般在长安传开。那股苦涩的药味仿佛仍萦绕在殿宇之间,久久不散,似是无声地诉说着一场未竟的阴谋。御医们早已退下,只留下空了大半的药罐与几片残叶,却无人敢言这碗药究竟出自何人之手。然而坊间流言早已沸反盈天——太子李建成欲除秦王李世民于无形,酒中下毒,险些夺命。

宫墙之内,风声鹤唳。太监宫女们走路都放轻了脚步,连呼吸也似被压抑着,生怕一句错话便招来杀身之祸。内侍省的掌事太监悄悄叮嘱手下:“这几日莫要多嘴,尤其是秦王那边的事,听到了装没听见,看到了当没看见。”可越是封锁消息,流言就越发猖獗,如同春草疯长,压也压不住。

皇后窦氏听闻次子险些遭毒杀,气得将手中的玉如意重重砸在案上,玉身撞击金砖,发出清脆裂响,碎成数段。她素来端庄沉静,此刻却双目含怒,鬓发微乱,声音颤抖如风中枯枝:“建成!元吉!你们是要逼死二弟才甘心吗?他平定河北,为大唐挣下半壁江山,血染征袍,马踏黄沙,换来的不是兄弟敬重,竟是杯中毒酒——这是手足该做的事吗?”

殿内烛火摇曳,映得她面容忽明忽暗,宛如庙中神像忽现悲悯、忽转雷霆。她本出身扶风窦氏,自幼受礼教熏陶,最重孝悌仁义,如今眼见亲子相残,骨肉离心,心中痛楚远胜于怒。那一声“逼死”,并非夸张,而是她作为母亲最深的恐惧——若真有一日,她的儿子倒在兄弟刀下,她该如何面对先祖列宗?

偏殿之内,烛影摇红,映照着两张低垂的脸。李建成慌忙跪地,额角渗出冷汗:“母后息怒,儿臣绝无此意!那日宴席所用酒水皆由尚食局备办,若有毒物混入,也必是他人所为……许是有人栽赃陷害,意图离间兄弟!”他的声音虽辩,却难掩底气不足,目光频频扫向一旁的李元吉。

他心中亦有疑虑——那晚设宴,确是他主动邀李世民赴席,以示和解之意。可酒未饮尽,李世民便突感不适,随即呕吐不止,送医后查出药中有附子、乌头等剧毒之物。此事一经传出,朝野震动,他自己也被推上了风口浪尖。他是储君,一举一动皆被万众瞩目,如今竟落得个谋害亲弟的恶名,如何承受得起?

“误?”窦氏厉声打断,凤眸怒睁,“你身为储君,统御百官尚且不能自清,竟还推说‘有误’?元吉,是不是你撺掇的?你素来浮躁轻狂,若非屡次挑事,何至于让朝野议论纷纷?”

李元吉吓得膝盖一软,“噗通”跪地,身子伏得几乎贴住地面,声音发颤:“母后饶命!儿臣只是……只是想劝大哥与二哥和好,从未动过害他性命的念头啊!儿臣纵然再愚钝,也知道骨肉相残乃取祸之道……”

他说这话时,心头却翻涌着委屈与愤恨。从小到大,无论他做什么,只要出了差错,父皇皱眉,母后责骂,大臣讥讽,最后总归要怪到他头上。而李世民呢?打了败仗说是“战术转移”,打了胜仗便是“天命所归”。他在战场上救过人,却被说成“收买人心”;他想亲近父皇,却被说成“觊觎帝位”。凭什么?就凭他是秦王?就凭他功劳大?

可这些话,他不敢说出口。在这座皇宫里,权力才是唯一的语言,情感不过是弱者的哀鸣。

话音未落,殿外脚步急促,平阳公主李秀宁与驸马柴绍联袂而至。李秀宁一身紫缎长裙,外罩银甲披风,眉目英挺,气势凌人。她甫一进殿,便冷冷扫过李元吉,唇角冷笑:“四弟!你太让母后失望了!当年你在太原被突厥骑兵围困,是谁单骑冲阵救你回来?是二弟!那一战他肩中三箭,仍不肯弃你于敌阵之中。如今你倒恩将仇报,暗施毒计?明水关害死罗士信的账还没算清,今日又生出这等阴毒手段!”

她语出如刀,字字带血。罗士信乃秦王府旧部猛将,曾在洛阳之战中力挽狂澜,后奉命镇守河北要道明水关。谁知一夜之间,城破人亡,尸首悬于城楼,叛军竟是昔日降卒。朝廷追查之下,线索隐隐指向齐王府曾私通叛将,虽无实据,但众人心知肚明。

柴绍亦拱手道:“殿下,兄弟阋墙只会让外人笑话。如今刘黑闼虽败,河北未稳,突厥虎视眈眈,若我李唐宗室内斗不止,恐有亡国之忧。望太子与齐王三思。”

李元吉低头不语,唯有袖中双手紧握成拳,指甲深陷掌心,鲜血悄然渗出。他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a5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