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8章 枷锁山群雄列阵 洛阳郊唐郑决机(1 / 3)

加入书签

晨霜未曦,洛阳城南的枷锁山已被甲胄寒光与兵刃锋芒铺满。这座因山形如上古枷锁得名的险地,两侧悬崖如斧劈刀削,中间一道宽不足百步的山道蜿蜒通向洛阳南门,恰如扼住咽喉的铁锁——五日前郑王王世充亲率十万大军在此筑垒列阵,便是要将唐军“锁”死在这片山谷;而秦王李世民携麾下精锐星夜驰援,亦要在此地砸开这道枷锁,踏平洛阳,终结中原乱世。

此时唐军阵前,玄甲军的黑色甲胄在初升朝阳下泛着冷硬光泽,如一片移动的钢铁森林。高台之上,秦王李世民身披亮银鱼鳞甲,腰悬太宗皇帝亲赐的七星剑,胯下“特勒骠”神骏昂首,鼻息间喷吐的白气混着晨雾,更添几分凛然。他目光扫过阵前诸将,每一次驻足,都似在将士心中点燃一簇火焰。

高台左侧,秦琼一身玄黑重甲,虎头湛金枪斜拄在地,枪尖入石半寸。这位“马踏黄河两岸,锏打三州六府”的猛将,此刻虽面色沉静,但若细看,便能见他指节在枪杆上微微摩挲——自随秦王征战以来,他历经浅水原破薛仁杲、柏壁败宋金刚,却从未像今日这般清楚:此战胜负,便是天下归属的分水岭。他身旁的尉迟恭更显威猛,乌金铠甲衬得他身形如铁塔般魁梧,一对水磨竹节钢鞭交叉悬于腰间,鞭梢红缨随风猎猎,目光如鹰隼般锁定对面郑军阵中的帅旗,仿佛下一刻便要纵马冲阵,将那面“王”字旗劈碎。

右侧阵中,徐茂公一身青布儒将袍,手持羽扇却不摇动,只低头凝视着手中绢帛绘制的枷锁山地形图。他指尖划过山道两侧的悬崖标记,眉头微蹙:“王世充老奸巨猾,必在崖上设伏,以滚石擂木阻我军冲锋。”话音刚落,身旁的程咬金便粗声接话:“管他什么伏兵!某家这宣花斧,劈得开山石,也劈得开郑军的狗头!”往日里爱插科打诨的程知节,此刻却收敛了笑容,斧柄上的防滑绳已被他攥得发紧——他身后的步兵方阵中,将士们正将盾牌层层叠起,组成坚不可摧的盾墙,只待军令下达,便要为冲锋的骑兵扫清障碍。

再往阵中望去,诸将皆是披挂整齐,各显威风。牛进达手持丈八蛇矛,身后亲兵方阵刀枪如林,矛尖一致朝前,透着一股子锐不可当的气势;王君可腰悬青龙偃月刀,胯下赤兔马(此为演义演绎,取其忠义象征)不安地刨着地面,他曾在瓦岗寨与王世充有过旧怨,今日便是要亲手了结这份恩怨;盛彦师与侯君集并肩而立,两人皆是深谙兵法的智将,此刻正低声交谈,手指不时指向郑军阵形的薄弱处——盛彦师曾设伏斩杀李密,侯君集更擅奔袭奇谋,两人低语间,已在推敲如何破解郑军的防御阵型。

尚青山与史大奈两位异族将领,身着融合草原风格的皮甲与唐式鳞甲,手持弯刀立于骑兵阵前。尚青山身后的突厥骑兵个个腰挎狼牙箭囊,马槊斜背,虽面容各异,却都透着一股悍勇;史大奈的契丹部族兵则更显粗犷,他们赤裸着臂膀,露出常年骑射练就的结实肌肉,手中弯刀在阳光下闪着嗜血的光芒——自归降大唐以来,他们早已将“大唐”二字刻入心中,今日便是要以郑军的鲜血,证明自己对新主的忠诚。

屈突通与屈突盖兄弟并肩而立,两人皆是隋朝旧将,后感秦王仁德而归降。此刻屈突通手持长枪,枪杆上的木纹已被岁月磨得光滑,他望着对面郑军阵中那些曾与自己同为隋臣的将领,眼中满是复杂:“若王世充肯早降,何至今日让将士们流血?”身旁的屈突盖握紧腰间横刀,沉声道:“兄长,乱世之中,唯有强者能定太平。秦王便是那强者,我等只需助他扫清障碍!”兄弟二人目光交汇,皆从对方眼中看到了决然。

罗士信、张公谨、柴绍、马三宝三位将领各领一部:张公谨的步兵方阵中,士兵们肩扛攻城锤,虽未列于冲锋前排,却已是蓄势待发——若正面攻破郑军大阵,这些攻城器械便是拿下洛阳城门的关键;柴绍身为驸马,却无半分娇贵之气,一身银甲与秦王的铠甲相映,他率领的轻骑兵手持马槊,正沿着阵侧缓缓移动,随时准备迂回到郑军侧翼,发起突袭;马三宝则坐镇后方辎重营,他亲自清点着箭囊与粮草,确保每一位冲锋的将士都有充足补给,这位曾在长安城外招募义军的老将,深知“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的道理,此刻他的严谨,便是唐军最坚实的后盾。

殷开山、刘弘基、段志玄三位开国老将,更是身经百战的宿将。殷开山手持长剑,虽年近五旬,却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a5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