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3章 虎牢擒王劝归义 帐中叙旧纳良将(1 / 2)

加入书签

虎牢关下的硝烟尚未散尽,唐军的欢呼声已如惊雷般响彻旷野。夏军残部或降或逃,旌旗倒卷,甲胄散落,唯有被绳索缚住的夏王窦建德,仍挺着笔直的脊梁,立于中军帐外的石阶下。他身披的鎏金铠甲沾着尘土与血渍,却掩不住那份睥睨天下的气度,目光扫过帐前持枪肃立的唐军将士,竟无半分惧色。

“传夏王窦建德入帐!”中军帐内传来秦王李世民沉稳的声音,帐帘被侍卫掀开,一股威严之气扑面而来。窦建德昂首阔步走入帐中,只见帐内烛火通明,秦王李世民身着银甲,端坐于帅案之后,左右分列着秦琼、程知节、徐茂公等唐军大将,个个目光如炬,却无一人敢对这位败亡的夏王有半分轻慢。

窦建德走到帐中,既不跪拜,也不低头,只是拱手道:“夏王窦建德,兵败被擒,要杀要剐,悉听尊便,不必多言!”

李世民见状,起身离座,亲自上前一步,示意左右侍卫解开窦建德的绳索,语气平和却带着不容置疑的诚意:“窦王兄,两军对垒,各为其主,今日你兵败于我,本王却敬你是条好汉。虎牢关一战,你麾下将士伤亡已多,若你愿归降大唐,本王可保你人身安全,更会奏请父皇,保留你麾下无罪将士的性命,让他们得以返乡与家人团聚。”

帐内诸将闻言,皆面露惊讶——谁都知道窦建德在河北深得民心,若能劝降他,河北之地便可不战而定。可窦建德听完,却仰头大笑,笑声中满是悲凉与孤傲:“秦王殿下,你我皆为乱世枭雄,各有基业。我窦建德起兵反隋,救百姓于水火,虽今日兵败,却也对得起河北父老。大唐虽强,却非我所愿归之处,忠臣不事二主,我宁死不降!”

李世民眉头微蹙,仍不愿放弃:“窦王兄,你可知河北之地因战乱已民不聊生?若你归唐,可助本王平抚河北,让百姓早日安居乐业。况且本王在此立誓,即便你不愿归降,待押往长安之后,本王也定会向父皇进言,保你性命无虞,绝不让你受到半分伤害。”

他这话发自肺腑,却不知世事难料——后文书中,李渊见窦建德在河北威望太深,恐留之生患,竟不顾李世民的劝谏,下令将窦建德处斩。此讯传至河北,百姓无不悲痛,窦建德旧部刘黑闼更是悲愤交加,打着“为夏王报仇”的旗号起兵反唐,一时间河北大乱,唐军数次征讨皆损兵折将,这皆是后话,暂且不表。

当下窦建德听完李世民的保证,却只是摇头:“殿下的好意,建德心领了。但我既为夏王,便需守夏王之节,归降之事,休要再提。”

李世民见劝降无果,只得叹了口气,对徐茂公道:“军师,听闻夏王麾下有一谋士,名唤凌敬,号‘小子房’,智谋过人,且素有贤名,你可将他请来,或许他能劝动窦王兄。”

徐茂公领命而去,不多时便将凌敬带至帐中。这凌敬身着青色长衫,虽被缚着双手,却气度儒雅,眼神清亮,走入帐中后,先对着窦建德躬身一礼,再转向李世民拱手道:“罪臣凌敬,见过秦王殿下。”

“凌先生不必多礼。”李世民示意侍卫为凌敬松绑,“本王知你是有才之士,窦王兄不愿归唐,本王不强求,但先生若愿弃暗投明,归顺大唐,本王必当委以重任,让你一展所长。”

凌敬闻言,却面露淡然之色,缓缓道:“殿下厚爱,敬感激不尽。然夏王待我有知遇之恩,如今夏国已败,我若归顺大唐,便是不忠不义之辈。况且我自幼好道,早已厌倦乱世纷争,前不久在途中偶遇谢弘义谢真人,还有他的侄子谢应登谢八爷。谢八爷曾与我言,河北夏王虽有仁心,却非天命所归之明主,劝我早日抽身。我虽知天命难违,却也守定‘忠臣不事二主’的本心,故而不愿归唐,只求殿下恩准,让我隐居山林,出家为道,了此残生。”

“谢应登?”帐下突然传来一声惊呼,众人循声望去,只见秦琼猛地站起身,眼中满是惊喜,“凌先生,你说的谢应登,可是那善使银枪、曾在瓦岗寨与我结义的八弟谢应登?”

凌敬点头笑道:“正是。谢八爷还与我提及,他有一位义兄姓秦,名琼字叔宝,乃是当世猛将,没想到竟在此处得见秦二爷。谢八爷说,他已决意归隐,不再过问世事,只盼二爷与诸位兄弟能早日平定乱世,让天下百姓过上安稳日子。”

秦琼闻言,眼眶微热——当年瓦岗寨众兄弟各奔东西,他与谢应登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a5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