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才人入宫(1 / 4)

加入书签

并州文水的武家,算不上什么名门望族。武则天的父亲武士彟,本是靠贩卖木材起家的商人,在重农抑商、门第森严的隋末唐初,身份颇为尴尬。直到他慧眼识珠,早年便投靠了太原留守李渊,在太原起兵反隋的过程中倾尽家产、筹谋划策,才算挣下了开国功臣的名分,官至工部尚书、荆州都督,勉强让武家挤入了官宦之列。

可商贾出身的烙印,终究难消。朝堂之上,世家子弟轻视他“市井发家”,私下里多有鄙夷;后宫之中,嫔妃们皆出身名门望族,更是将武家视作“寒门暴发户”。武则天的母亲杨氏,虽是隋朝宗室杨达之女,属于书香门第,却因是二嫁之身,在武家也算不上完全体面。

这种不上不下的处境,从小便刻在了武则天的骨子里。她在家中排行第四,上有兄长武元庆、武元爽,姐姐武顺,下面还有一个妹妹。兄长们因父亲偏爱杨氏所出子女,对她和母亲多有排挤;父亲去世后,这种排挤更是变本加厉。寄人篱下般的滋味,让她早早便懂得了“弱肉强食”的道理,唯有攥紧权力,才能摆脱他人的轻视,才能为自己和母亲争得一席之地。

她自幼便与其他女子不同。别的闺阁少女忙着学女红、习诗书,她却偷偷缠着父亲的幕僚,听他们讲朝堂权谋、讲兵法策略;别的女子言行温婉、循规蹈矩,她却性子刚烈、敢说敢做。有一次,父亲的好友袁天罡路过武家,见她男装打扮,竟惊为天人,断言:“此子龙睛凤颈,伏羲之相,若为女子,当为天下主。”

这话像一颗种子,落在了武则天的心底。她隐隐觉得,自己的人生,不该局限于相夫教子、困于后宅。她渴望挣脱寒门的枷锁,渴望站在无人能及的高度,让所有轻视她的人都俯首称臣。

贞观九年,武士彟病逝,武家失去了最大的靠山。兄长们对杨氏母女愈发刻薄,将她们赶出了荆州,逼得她们不得不返回长安投奔亲戚。孤苦无依的日子里,武则天看着母亲以泪洗面,心中的不甘与野心愈发强烈。她知道,想要改变命运,唯有抓住那唯一的机会——入宫。

恰逢贞观十一年,太宗李世民广选天下美女充实后宫。武则天的母亲杨氏四处打点,终于为女儿谋得了一个入宫的名额。十四岁的武则天,看着长安的方向,眼中没有丝毫对未知的惶恐,只有熊熊燃烧的欲望。她对着母亲坚定地说:“见天子庸知非福,何儿女悲乎?”

就这样,这个出身寒门却心比天高的少女,怀揣着改变命运的野心,踏上了前往长安的路。她的后宫之路,从一开始,就注定了是一场以性命为赌注、以权谋为利刃的博弈。

贞观十一年的长安,春阳如金,洒在朱雀大街的青石板上,映得两旁的朱红宫墙愈发庄严肃穆。十四岁的武则天攥紧了母亲杨氏的手,却依旧挺直了纤细的脊背。她穿着一身新制的襦裙,青绿色的面料上绣着细碎的缠枝莲纹,那是寒门女子能得到的最好衣饰,却在周围世家贵女的绫罗绸缎中,显得有些单薄。

“阿娘,女儿此去,定不会给武家丢脸。”她的声音清脆,带着不符合年龄的沉稳。杨氏眼圈泛红,哽咽着将一枚温润的羊脂玉簪插在她发髻上:“媚娘,宫中不比家中,万事谨慎,保全自身要紧。”

入宫那日,太宗李世民在太极殿召见了新晋的几位才人。他年近四十,鬓角已染微霜,却依旧身姿挺拔,目光锐利如鹰,自带帝王的威严。其他女子皆吓得低头敛目,唯有武则天,在被问到名字时,缓缓抬眸,迎上了太宗的视线。

“臣女武媚娘,参见陛下。”她的声音不卑不亢,眼神清澈却又带着一丝难以捉摸的灵动。

太宗打量着眼前的少女,眉如远黛,眸若秋水,虽稚气未脱,却已有了几分惊心动魄的美,尤其是那双眼眸,仿佛藏着星辰大海,让人忍不住想要探究。“往后,你便在御书房偏殿当值吧。”

御书房是帝王处理政务之地,能在此当值,已是极大的恩宠。其他才人眼中满是艳羡,武则天却只是恭敬地叩首:“谢陛下恩典。”她知道,这只是第一步,要在深宫中立足,光有美貌远远不够。

御书房的日子枯燥而忙碌。武则天每日寅时便要起身,整理文书、研磨铺纸,还要时刻留意太宗的喜好。她心思聪慧,很快便摸清了太宗的习惯:他喜喝六安瓜片,泡茶时水温需刚好八十度;他批阅奏折时不喜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a5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