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册后立储(3 / 4)
贤淑大度更添了几分赞许,只当是夫妻情笃、姐妹和睦,乐得坐享齐人之福。
他哪里知晓,杨艳这看似宽容的背后,藏着一盘精密的棋。
赵粲便是她安插在帝王枕边的一枚棋子,要借着这层亲近,替自己在御前多递几分话,多吹几分风。
司马炎沉溺于温柔乡,眼里只见美人笑靥,耳畔只闻软语温言,如何能窥破杨后的深谋远虑?
杨艳早年曾诞下一子,那孩子粉雕玉琢,本是她心尖上的宝贝,却没承想,刚满两岁便染了急病,药石罔效,终究是没能留住。
那段日子,她日日以泪洗面,胸口像是破了个大洞,冷风往里灌。
后来上天垂怜,又赐了她两个儿子,便是司马衷与司马东。
许是经了丧子之痛,她对这两个孩子越宝贝,捧在手里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
尤其是长子司马衷,眉眼间有几分像早夭的那个孩儿,更是被她护得严严实实,视若命根子。
可这司马衷,偏生不随人愿。
都已是七八岁的年纪,别家孩童早已能背诗写字,他却连“之乎者也”
都认不全。
请来的太傅耐着性子教他认字,刚教完“天”
与“地”
,转脸问他,他便睁着懵懂的眼睛,半晌答不出一个字。
一篇简单的《三字经》,教了上百遍,他念得颠三倒四,转头就忘得一干二净,简直愚顽得少见。
每次见太傅摇头叹气地退下,杨艳心里不是不焦,可望着司马衷扑进怀里喊“娘亲”
的模样,那点焦虑便又化作了怜惜。
她总想着,孩子还小,长大了总会好的,便愈护着他,不肯让旁人说一句重话。
司马炎每回见了司马衷,眉头总要拧成个疙瘩。
有时故意考他几句诗书,那孩子要么睁着茫然的眼答非所问,要么干脆往杨艳身后躲,活像只受惊的小兔子。
次数多了,司马炎便忍不住在书房里对着近侍摇头叹气:“此儿不肖,这般愚钝,将来如何承得起这万里江山?”
这话像长了翅膀,没多久就飘进了杨艳耳朵里。
她当晚便揣着一碟刚蒸好的莲子羹去了司马炎寝宫,屏退左右后,往他身边一坐,声音先软了三分:“陛下今日见了衷儿,可是又动气了?”
司马炎没接话,只看着她将羹碗往自己面前推了推。
杨艳便自顾自说了下去,指尖轻轻点着桌面:“臣妾知道,衷儿如今是慢了些,可祖宗的规矩摆在那里‘立嫡以长不以贤’,他是长子,这储君之位,本就该是他的。”
从那以后,杨艳便像换了个人。
司马炎批阅奏折时,她捧着书卷坐在一旁,读着读着便拐到“嫡长承继”
的古训上;晚膳时夹一筷子菜,也能说起前朝哪位明君坚守嫡长之制,终成盛世。
那些话翻来覆去地说,像檐下的雨,缠缠绵绵,把司马炎的心绪打得湿漉漉的。
一来二去,竟真被缠得没了主意,只得把立储的事暂且搁下。
转眼司马衷满了七岁,杨艳的心火越旺了,白日里缠着司马炎不放,夜里便召赵粲到偏殿,屏退宫女后,握着她的手细细嘱咐:“陛下近来似有松口的意思,你在他身边时,多提提衷儿的好处,就说孩子还小,贪玩是常情,自古大器晚成的例子也不少。
再说说储位空悬于国本不稳,陛下最是看重江山,听了这些,总会掂量的。”
赵粲何等机灵,趁司马炎宿在她宫里时,坐在他腿上撒娇,说着说着便扯到了司马衷:“昨日见衷儿在御花园追蝴蝶,跑得满头大汗,倒比从前壮实多了。
臣妾瞧着,这孩子是性子纯良,不是愚钝,不过是童心重些罢了。
常言说‘大器晚成’,谁知道他将来不会是个有担当的君主呢?”
她顿了顿,见司马炎没皱眉,又添了句:“再说,陛下登基已有两年,朝堂上下都在盼着储位定下来呢。
早点立了衷儿,也让那些心思活络的人断了念想,于国本也是桩好事呀。”
司马炎望着赵粲那双含着笑意的眼,倒真把那些犹豫冲得淡了些,心头那点摇摆,竟真的偏向了“立”
的那头。
自古妇人的枕边风,最是能动摇人心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a5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