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初政承平(3 / 4)

加入书签

如影随形。

陵前的松柏沙沙作响,像是无数亡魂在低语。

三个月后,桓温病逝于姑孰。

朝廷追赠他为丞相,谥号“宣武”

丧礼按安平献王司马孚、霍光的旧例,赐九旒鸾辂、黄屋左纛。

送葬的队伍从姑孰到建康,绵延数十里,哭声震天。

王彪之站在城楼上,望着送葬的队伍,突然对谢安说:“大司马走了,可这晋室的坎,还没过去。”

谢安望着天边的乌云,轻声道:“坎总是有的。

当年元帝渡江,不也是一步步走过来的?”

司马曜身着玄色衮服,端坐太极殿。

“陛下,荆州刺史桓冲递来急报。”

王坦之的声音打破了殿内的寂静。

他捧着奏疏上前,道:“桓温旧部在姑孰聚集兵力,似有异动。”

“桓冲?”

司马曜清了清嗓子,尽量让声音听起来沉稳些:“是那个曾劝阻桓温废立的桓冲吗?”

“正是。”

王坦之点头:“当年桓温要废东海王,桓冲在姑孰三次上书劝阻,说‘废立之事,非臣子所当言’。”

阶下突然传来一道声音,王彪之从群臣中走出,说道:“陛下!

桓温虽死,余党未清!

恳请陛下派谢安、谢玄率部驻守京口,以防不测!”

司马曜看向站在群臣之的谢安。

这位被称作“江左风流宰相”

的老人,头已经花白,却依旧身姿挺拔。

他想起母亲说过,谢安在东山隐居时,常与友人泛舟湖上,有人问他“万一天下大乱怎么办”

,谢安当时指着船桨笑道:“乱与不乱,就在这一桨之间。”

“准奏。”

司马曜的声音不大,却清晰地传到殿外,“另外,派使者去荆州,宣桓冲入朝,朕要亲自见他。”

王彪之还想再说什么,却被谢安用眼神制止了。

退朝后,两人在偏殿等候桓冲的消息,王彪之忍不住道:“安石,你就不怕桓冲是第二个桓温?”

谢安望着窗外抽芽的柳树,慢悠悠道:“桓冲若想反,何必等今日?他在荆州镇守多年,手握重兵,真要动心思,不会只派急报来。”

他顿了顿,从袖中取出一封书信,“你看这个,是桓冲刚送来的,说要把扬州刺史的位置让给谢玄。”

王彪之接过书信,越看眉头皱得越紧:“他这是……示好?”

“是试探,也是诚意。”

谢安笑了,“桓温死后,桓氏子弟人心惶惶,他需要朝廷的信任。

而我们,需要荆州的安稳。”

十日后,桓冲抵达建康。

他穿着素色朝服,带着桓氏子弟跪在太极殿前,从早到晚没敢抬头。

司马曜在偏殿召见桓冲:“桓将军镇守北疆多年,辛苦了。

朕年幼,很多事不懂,还需桓将军多指点。”

桓冲“扑通”

一声跪下,声音哽咽:“臣愿为晋室肝脑涂地!”

那天下午,司马曜在宣阳门摆下庆功宴。

王谢两家的子弟坐在座,桓冲带着桓氏子弟在末席作陪。

酒过三巡,司马曜举起酒杯,目光扫过众人:“今日朕敬三杯酒。

第一杯敬王谢两家,护我晋室周全;第二杯敬桓氏一门,守我北疆安稳;第三杯……”

他顿了顿,看向窗外的天空:“敬天下苍生,愿岁岁无战,五谷丰登。”

王坦之望着龙椅上的少年,忽然想起简文帝临终前的嘱托:“昌明年幼,若能得王谢相助,或许……或许晋祚真能永昌。”

他端起酒杯,泪水混着酒液咽进肚里。

谢安则对身旁的谢玄笑道:“陛下有当年武帝的风范。”

宴席散去后,司马曜独自留在殿中。

案头摆着《论语》,其中“政者,正也”

四个字被圈了又圈。

他想起父亲临终前的话:“昌明,真正的权柄,不在玉玺里,在读书人的笔杆子上,在百姓的心坎里。”

窗外的月光洒进来,在地上织出银霜。

李陵容捧着寝衣走进来,见他对着《论语》出神,轻声道:“陛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a5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