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章 反对?(2 / 2)

加入书签

位,一群不懂农桑的官吏,居然在教百姓种田?此事可笑否?”

“军师此言差矣!”

对于刘英这个军师,李善长和阮弘道等人,便不那么惧怕。

“诸多大儒,也皆喜耕种!另外,司农司诸多官员,掌农桑、水利、学校,饥荒之政,他们自是懂耕种!”

“呵!”

刘英忍不住嗤笑一声,问道:“李先生,这些大儒能耕种多少田地?一亩,两亩,或者三亩?不知他们能否耕种十亩?

他们耕种的这些田地里面,有多少是小麦?大豆?或者稻谷?”

“另,你言司农司诸多官员,掌农桑、水利、学校,饥荒之政,懂农耕?

他们懂归懂,但他们来过滁州几次?来过定远、濠州几次?”

“他们高居大都,知道定远、滁州气候如何?下雨几何?百姓有多少田亩?田地中土壤肥沃否?”

“另,这些司农司诸多官员,到底有几个是真的懂农桑、水利?又有多少是腹中毫无学识,在其中混日子?”

李善长眼皮微微抽搐,他只是说了一句,居然被怼了这么多。

刚想要反驳,刘英又看着他问道:“李先生,汉有大司农、唐、宋有司农寺,元有司农司,此些皆为农官!

既如此,为何不可在学堂,增上农学与工学二学科?”

李善长道,“军师,自古,学堂便从未有过农学与工学的学科啊!”

“是故,天下农田一直在增加,百姓却总是无粮可食!”

刘英冷笑道:“汉有《氾胜之十八篇》,详细记载黄河两岸的农业生产技术,有冬麦、春麦、大豆、桑等十三种农作物的栽培技术,还有区田法、嫁接法、轮作、间作、混种……”

“到现在,可有多少管理百姓的官吏知晓这些?”

“北魏贾太守所著《齐民要术》,全书十卷九十二篇,有大量耕作、育苗、育种、嫁接、饲养、加工制作等方面的方法、技术、经验和规律,又有多少基层官吏知晓这些?”

“宋时,西山隐居全真子陈旉,研究樊迟之学,释老氏黄帝神农氏之学,著《农书》三卷,此农,可教各州各县书吏尽学?”

说着,刘英静静的看着李善长,李老登,是你们逼我放大招的!

“再者,元廷最初,便有《农桑辑要》!每一社,皆由精通农业之人担任,还设有农桑文册!

元廷一有发现新的耕种技术,便通过村社去推广!”

“元仁宗时,王祯还修《农书》,有《农桑通诀》《百谷谱》《农器图谱》有三卷。

元廷以此来办农桑学校,教导诸多学生!

为何现在,社长不复存在?

而新的耕种技术,也不再有推广?

尔等为何现在,却又这般反对?”

“……”

李善长与阮弘道两人,顿时傻眼了,汗流浃背!

刘英如此年轻,怎么能知道这么多?还如此全面?

一旁的朱元璋,便紧紧盯着李善长,两眼森然。

“居然还有此事?”

……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