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6章 向太后布计,赵俣 孟相入局(2 / 5)

加入书签

p; 一丶以实绩定优劣,而非派系划线。朝廷应设立独立的考课机构,对各项政策的实施效果进行量化评估——如青苗法在某地是否真的缓解了农民困局,免役法是否切实减轻了底层负担,不再由两党自说自话,而是以百姓生计丶国库盈亏为硬指标。政绩突出者,无论新旧党籍,皆可擢升;政策失误者,即便出自本派,亦需追责。

    二丶剥离党争与权力捆绑。当时的台谏官常沦为党争工具,动辄以「新旧」论罪弹劾同僚。应规定台谏言事必须针对具体政务失误,严禁以「党同伐异」为由攻击官员,违者罢黜。同时,宰执选拔不再局限于两党领袖,而是从地方政绩卓着丶无强烈派系倾向的官员中遴选,且宰执任期内若提拔本党成员超过一定比例,需接受御史台质询,避免朝堂沦为一党私器。

    三丶以经义释分歧,而非以分歧解经义。新旧两党常借儒家经典注解之争强化对立,如王安石以《三经新义》为变法依据,旧党则尊传统注疏驳斥新法。朝廷可召集两党及中立学者共同编撰《儒经会通》,梳理经义中关于「变革」与「守成」的共通之处,明确「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的核心是为民生而非派系胜负,让经义成为弥合分歧的纽带,而非党争的武器。

    说到底,党争的本质是「派系利益」与「国家利益」的错位。唯有让朝堂上下明白,无论「新」与「旧」,终究是大宋之臣,政策取舍的标尺从来不是哪一派的主张,而是取决于是否利于大宋安稳丶百姓安康,党争的土壤才会逐渐瓦解。

    向太后虽然觉得赵俣说得有道理,可她从王安石变法时起,甚至是更早时起,就在默默地观察着大宋,对于如何治理大宋,她有着自己的想法。

    赵俣能当上这个皇帝,向太后居功至伟。

    而且,那时赵俣就已经知道了,向太后只有一年多寿命。

    于情于理,赵俣都得让向太后试一试。

    关键,赵俣深知向太后性格中有固执的一面,一旦认定之事,便难以更改,不如让她在尝试中碰壁,如此一来,自己再推行改革方案,阻力便会小上许多。

    向太后满心欢喜地推行起她的中间路线政策,试图在新旧两党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

    可结果却证明,她想走的中间路线,根本就行不通。

    还好,向太后不像高滔滔那样刚愎自用,见她真的救不了大宋,加上她的身体也不行了,她赶紧将大宋彻底交到赵俣的手上,让赵俣来收拾这个烂摊子。

    赵俣接手大宋以后,立即重拳出击,将新旧两党都给捶了下去。

    见赵俣真的比她有能力,向太后也就放心养老和养病了。

    可就在这时,将目光转移回后宫的向太后,突然发现刘清菁怀孕了。

    以向太后对后宫的掌控,很轻易地就查到了,刘清菁腹中的孩子是赵俣的。

    好吧。

    其实,向太后也不用去查,因为整个后宫,也只有赵俣一人有让女人怀孕的能力。

    所以,在调查之前,向太后就怀疑,刘清菁腹中的孩子是赵俣的。

    这可把向太后气够呛。

    向太后甚至有些恨铁不成钢。

    要知道,要不是刘清菁的儿子突然死了,紧接着刘清菁的靠山赵煦也死了,向太后和赵俣都得栽在刘清菁的手上。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a5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