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2章 圣驾凯旋安天下(2 / 5)
这些经验显然还不足以应对蝗虫大军。
还好,这个时代有赵侯他们这些穿越者,更幸运的是,他们这些穿越者当中有袁倾城这个农大毕业的高材生,学过如何治蝗。
当初,好像是赵侯登基的第三年,江苏地区就爆发了大范围的蝗灾。
赵侯当即就命令各地的转运司和提举常平司等衙门立即接受朝廷的直接指挥(实际上是接受袁倾城的指挥),成为专门的治蝗部门,打抗蝗保卫战,
一一大宋没有专门设立治理蝗灾的部门,治理蝗灾主要由多个相关部门协同完成,其中较为重要的是转运司和提举常平司。转运司原本负责军事粮草供应,后来职权不断扩大,涵盖财政丶监察等多个方面。在治理蝗灾时,转运司需要参与组织救灾事宜,如宋神宗元丰四年,朝廷曾下令让开封府界提举司丶京东西路转运司遣官督捕蝗虫。提举常平司是王安石变法时期设立的机构,掌管常平丶市易丶坊场丶河渡丶水利之法等。该机构在灾荒时期负责仓储管理和救灾事务,在治理蝗灾过程中,会参与调配物资丶组织民众捕蝗等工作。
袁倾城挂帅后,在第一时间就指出中国治蝗第一人马世骏通过无数观察和研究找到的蝗虫的命门一一水旱交替。也就是,滩涂水位的升降,决定了蝗虫产卵地的存亡,利用水力调控生态,把水旱交替变成水位稳定。
通过赵侯,袁倾城先是让转运司牵头,联合地方水利官,在洪湖周边疏浚旧渠丶新修堤坝。从前滩涂水位随季节大起大落,旱时露泥成了蝗虫产卵的温床,涝时又冲毁作物,经过抢修,堤坝将水位稳稳锁在三尺上下,水旱交替的缝隙被堵死,滩涂里的蝗卵没了合适的孵化环境,渐渐少了踪迹。
紧接着,袁倾城让提举常平司调集籽种,在蝗区推广种植棉花。那些曾被蝗虫啃得只剩残茎的田地,换上了叶片厚实丶绒毛细密的棉株,蝗虫不喜欢这味道,啃食大减。
同时,袁倾城让常平司在各村设了「知虫户」,让熟悉农事的百姓定期巡查棉田,一旦发现零星蝗虫,立刻上报。
随后,大宋治蝗机构的搭建更是细致赵侯特意设了「司蝗院」,由三司使总领,转运司丶常平司各派官员驻院,专门汇总各地蝗情丶调配物资。
地方上,每州设「防蝗所」,所长由通判兼任,手下有「巡蝗吏」,负责督查水利设施和作物种植;各县设「灭蝗营」,抽调乡兵和农夫组成,配备镰刀丶竹筐等工具,随时准备应对突发蝗情。
重点蝗区还设了「水位司」,每日记录滩涂水位,与司蝗院书信往来,确保水位调控万无一失起初,因为交通和通讯不方便,消息传递中总出岔子。有时防蝗所发现蝗,快马报给司蝗院已是三日后,等袁倾城的应对法子传回去,幼虫都长成了能飞的成虫。
袁倾城便结合现有的条件,让人改进驿站,在蝗区沿途增设「飞奴站」,重要消息由飞奴传递,寻常事务才走驿马。
这才让政令流转快了大半。
就这般,十多年过去。司蝗院的卷宗里,关于蝗灾记录从厚厚一叠变成寥寥数笔,再后来,连零星蝗情都少见了。那些曾被蝗虫困扰的州县,棉田连片,堤坝稳固。
袁倾城之所以有如今这麽大的名气,让她的名气成了五女之首,民间无知的百姓甚至将她当成了赵侯的正室认为她才是赵侯的皇后(民间只知袁娘娘丶麻娘娘丶叶娘娘,不知郑皇后),更有甚者,她都被民众神化当成了活神仙,为她立生祠对她进行供奉,除了她让大宋的粮食产量翻了好几番,还因为她让大宋的土地终于少了一场场遮天蔽日的恐慌,而这也是大宋的粮食产量翻了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a5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