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6章 迁都北京定紫禁,女真图存起险招(3 / 5)

加入书签

前活跃。

    农闲时节的百姓不再困守乡野,他们或拖家带口奔赴工地,或三五结伴参与驿道修缮,凭着一身力气就能挣到比种地更实在的工钱——朝廷用工,全都是按市价付酬,每日还管两顿饱饭,工地上还搭起统一的窝棚供住宿,哪怕是最普通的民夫,一个月下来也能攒下一两贯铜钱,足够贴补家用,甚至能为孩子添置新衣丶为老人抓副好药。

    这一切的底气,主要源自于赵俣推行《士绅一体纳粮》丶《摊丁入亩》,袁倾城推广先进的农业技术以及对耐寒耐涝高产粮食的研发,还有麻晓娇发明的那些农具丶农业机械。

     赵俣推行的新政二策打破了旧局,使得不论士绅,还是普通百姓,都按田亩多少缴粮,徭役也折算成钱摊入田赋,百姓不用再被绑死在某一固定区域。经过袁倾城推广的那些先进的农业技术,以及改良过的耐寒耐涝高产稻种,亩产较从前翻了三倍都不止。而麻晓娇研发的各种各样的农具丶农业机械,使得一户农家能耕种的土地扩了三五倍都不止。如此一来,百姓肩上的担子轻了大半,也没有了温饱的压力,农闲时,才可以纷纷出来打工,赚钱补贴家用。

    再加上工业革命的开启,纺织厂丶机械厂丶陶瓷厂等各种各样的工厂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

    麻晓娇改良的水力纺纱机,只需几名女工看管,一日便能纺出从前几十人一个月的产量,江南的苏州丶杭州因此成了纺织业中心,机杼声从早到晚不绝于耳,织出的棉布丶绸缎不仅供国内穿戴,还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和丝绸之路远销海外。

    机械厂则更显新奇,蒸汽动力的抽水机丶起重机丶蒸汽船,自行车,木自行车,人力车,缝纫机,机械手表,各种农机具,已经走进了千家万户的生活中。

    陶瓷厂的变化尤其显着。除了烧制给排水管道,工匠们还用模具批量生产碗碟丶陶罐,现在连寻常农户都能用得起光洁的白瓷。而专供宫廷与外销的官窑,更是在瓷胎中混入细砂增强韧性,烧出的瓷器轻薄如纸丶坚如磐石,商人用这些宋瓷能换回十倍于成本的香料与宝石。

    工厂的兴起,让百姓的生计有了更多选择。农妇们不再只守着织机,可进纺织厂当女工,每月工钱比在家织布多三成;头脑灵活的年轻人更是纷纷投身到新兴的工业浪潮之中,他们学习各种各样的新生技术,成为工匠,进入高收入群体当中;就连孩童也能帮着工厂分拣棉花丶搬运小件,贴补家用。

    随着工业革命的推进,大宋市集上的商品愈发琳琅满目。从各式机制布料丶搪瓷器皿丶玻璃制品,到罐头丶饼乾丶肥皂丶火柴,再到铁钉丶铁丝丶小型机械零件,乃至钟表丶灯具丶新式农具……吃穿用度丶生产所需,品类繁多,层出不穷。

    这些商品从城市铺到乡镇,从内地远销海外,使得大小商铺星罗棋布,市集日日人声鼎沸,商队往来不绝。

    南北货物流通如织,海陆贸易愈发兴旺。

    大宋的商业由此迎来了空前的繁荣景象。

    而朝廷通过徵收商业税丶关税,国库日益充盈。

    这使得赵俣既能继续投入基础建设,又能减免农税,缓和民间矛盾,巩固自己的统治根基。国库的充盈如同源头活水,滋养着大宋这棵参天巨树,使其枝繁叶茂,愈发茁壮。

    此时的大宋,已不再是单一的农业帝国。从北京工地上高耸的钢筋骨架,到南京纺织厂飘出的棉布清香;从西京矿场传出的机械轰鸣,到东京的各种现代工厂林立,一个融合了传统礼制与工业力量的新王朝,正以蓬勃之势,屹立于世界东方。

  &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a5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