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6章 清君侧(3 / 5)

加入书签

生的买卖,他虽心中豪情万丈,却也难免生出几分忐忑。

    曾成功率领起义又在宋军的围剿下坚持了两年多还没有被剿灭的宋江义军的二当家吴用的到来,无疑为方腊起义注入了一剂强心针。

    所以,本就对吴用很尊敬的方腊,在得知吴用是宋江义军的二号人物了之后,对吴用更是敬若上宾,言必称先生,礼遇有加。

    方腊大摆筵席为吴用和包康接风过后,便和他的头号智囊方肥一块将吴用和包康请到了上房商议方腊义军的未来。

    有小厮为四人倒好了茶之后,方腊就开门见山地问:「二位先生有何可教小可?」

    包康冲吴用一抬手,示意吴用先说。

    吴用也没有推辞,他说:「起义首重纲领,若纲领得当,则能聚人心,明方向,激起天下共鸣,使义军如虎添翼,势不可挡。我观古今起义之事,多以均贫富丶反贪腐为号召,此诚为民众之心声也。然则,此等纲领虽得民心,却易为朝廷所忌惮,招安之路亦随之断绝。故我以为,我辈起义,纲领需兼具民心与策略,既要让百姓看到希望,又要为日后招安留下馀地。」

    方腊听言,眉头就是一皱。他率众起义,可不是为了招安,而是为了当皇帝。他绝不是宋江那种胸无大志的义军领袖,他是天命所归的皇帝。对此,他深信不疑。

    吴用看出来了方腊不愿意听这样的话,但他不在乎,因为他这话根本就不是对方腊说的,而是对跟方腊起义的人说的,所以他继续自顾自地说:「如我义军所主张地诛杀抵御朝廷改革不给民众活路的士绅,便得到民众拥护,从者云集,且只要我等不愿意再做义军,接受朝廷招安,摇身一变,便可去朝廷当官,也不会为朝廷所不容,此乃两全其美之策也。」

    顿了顿,吴用又说:「当今陛下英明神武,收复青唐丶收复西夏丶收复燕云十一州,夺回被辽朝勒索去岁币,常常给民众免税,又推出《士绅一体纳粮》丶《摊丁入亩》等良策救民,于我百姓而言,已是恩同再造,泽被苍生,北方百姓,如今无不丰衣足食,安居乐业,皆陛下之功也。若贵军打出反抗陛下旗号,恐难赢得天下人心,或不得百姓支持,陷入孤立无援之境。窃以为,贵军之旗帜,不应单纯反对朝廷,而应聚焦于清除地方士绅,助朝廷推行改革上。如此,既可顺应民心,又能避免与朝廷全面为敌,为日后招安留下转圜馀地。」

    说到这里,吴用微微一笑:「此一家之言,若有不当之处,还望海涵。」

    不等方腊说话,一旁的包康就说:「吴先生所言极是,我刚从北方归来,经朝廷改革,北方政通人和,百姓丰衣足食,安居乐业,每谈及陛下,必言我圣主也,无不心怀感激,颂声载道。若我义军贸然举起反旗,与陛下为敌,实非明智之举。且陛下广纳贤才,励精图治,国家正步入盛世,民心所向,大势所趋,不可逆也。」

    见包康也这麽说,方腊失望不已!

    方腊的目光在吴用与包康之间来回游移,心中五味杂陈。他本想在这两位智者面前展现自己宏伟的蓝图,却未曾料到,二人竟都主张与朝廷和解,走招安之路。这与他心中的帝王之梦,简直是南辕北辙。

    这时,包康问道:「不知贵军,今在何处?」

    吴用没有隐瞒,而是实话实说:「在海州,不日便要南下,尽数进入江南。」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要是宋江义军过江,跟他们方腊义军抢地盘,那南方是谁的?到时候,是他宋江当南方的皇帝,还是他方腊当南方的皇帝?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a5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