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2章 我大宋大臣的风骨(3 / 4)
立意高远,意在革除积弊,振兴朝纲,然时机尚未成熟,贸然行之,恐伤及朝野和谐,动摇国本。士绅阶层,自古乃国家之栋梁,骤然变革,恐引其不满,进而生乱。且民间习俗根深蒂固,骤然变革田赋制度,易致民心不稳,影响农耕,于国不利。臣斗胆谏言,国家积弊需除,然方式方法尚需斟酌,以免急功近利,反致大局动荡,宜徐徐而图之。」
怕说服不了赵俣,蔡京又特意提醒赵俣:「陛下圣德昭昭,德比唐尧,以仁政抚黎庶,使天下沐春风;智侔虞舜,凭睿思理万机,令九州承甘露;威同大禹,复夏败辽而安邦;明齐成汤,涤荡浊秽以兴国。自陛下临御,政通人和,百业俱兴,日月增辉,山河焕彩,真乃千古未有之圣主,臣等幸得追随,实乃三生之幸!今陈御史所谏,恐误国之策,唯望陛下三思而后行!」
赵俣听明白了蔡京的意思。
蔡京这等于是在说:「陛下,作为皇帝您已经很成功了,文治武功样样不落,再从别的方面使使劲,妥妥的千古一帝,只是别碰土地改革这件事,此事的阻力太大,干成了,因为士大夫阶层掌握着话语权,您也绝留不下好名声,关键,一个不慎,可能您的英明就全毁了,咱不冒这个险行不行?」
虽然蔡京公然跟自己唱了反调,但在这个节骨眼上,他这麽精明的人,明知道自己想干这件事,还能劝一劝自己,也算是难能可贵了。
更重要的是,蔡京说得没毛病,自己要是真干了这件事,搞不好最后自己能落个功过各半的评价就不错了。
其实,章惇丶曾布,包括支持自己推行士绅一体纳粮和摊丁入亩的韩忠彦,也都是蔡京这个意思。
总结一下,他们都想说三个字——没必要。
只是,赵俣才「二十岁」,他还很年轻,不想就这麽躺平了,他也是有自己的政治抱负的。
『上辈子我是没有施展的舞台,才碌碌无为一生;这辈子我什麽都不缺,该得到的我已经全都得到了,皇后丶太后我都睡了好几个。这我要是还像前世那样,明知道这是对的,就因为害怕干不成而畏首畏尾,不敢去做,那我穿越这一回,又有什麽意义?!」
赵俣将目光从蔡京身上移开,看向许将。
许将见此,拜道:「臣支持此策,只是臣亦怕有负圣恩,不敢主动担下如此重任,然若陛下愿教臣负责此事,臣万死不辞。」
赵俣对许将点了点头,对他的表现还算满意。
赵俣看向张商英。
张商英拜道:「臣附议。」
赵俣冲张商英也点了点头。
赵俣看向李清臣。
李清臣拜道:「臣赞同蔡尚书之议。」
赵俣看向目前在朝中的最后两位——宰执蔡卞和苏轼。
赵俣最后才看他们二人,不是因为他们的排位比另外几位宰执低,而是赵俣对他们二人最有期待。他们也是赵俣继蔡京最看好的推行士绅一体纳粮和摊丁入亩的人选。
蔡卞在推行青苗法时,果断开仓借粮给百姓,以解百姓燃眉之急,煞住不法富人的嚣张气焰。积极参与新法的制定和实施时,面对各方压力和挑战,他毫不退缩,始终坚持自己的政治立场。为人较为正直,坚守原则和信念。在谏官任上,他不避权贵,弹劾不称职和品行有问题的官员,包括当朝宰相的亲属。还有,他在政治斗争中展现出了一定的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a5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