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3章 大势已成(1 / 2)
郭淮瞬间明白自己中了韩信的绝户之计,一股极致的愤怒和悔恨直冲脑门,猛地回头,双目赤红得几乎滴出血来,死死盯住那名刚刚还被他视为机敏可造之才、打算重用的斥候队长。
“竖子误我!”
郭淮暴怒欲狂,理智尽失,“锵”地一声拔出腰间佩剑,猛地一剑刺穿了那名队长的胸膛!
然而,此刻哪怕杀尽所有斥候,也已于事无补,无法挽回那十四万大军的覆灭之局。
蜀军将士将随身携带的所有箭矢倾泻一空后,马岱毫不恋战,甚至不去查看战果,立即果断下令:
“全军听令!按韩帅预定路线,即刻撤离战场,目标汉中,急速前进,支援丞相!”
十万蜀军来得突然,去得迅速,如同鬼魅般悄无声息地撤离了崖顶,迅速消失在崇山峻岭之中,直奔汉中战场而去。
数个时辰后,待谷中那致命的浓烟渐渐散去,郭淮才得以命令幸存的后军士兵,清理开部分堵路的巨石。看到的是一片真正意义上的地狱景象。峡谷之内,尸骸堆积如山,十四万大军,存活者已不足千人,且个个浑身焦黑,奄奄一息,精神彻底崩溃。绝大部分士卒,皆惨死于浓烟之中。
二十万援军,声势浩荡而来,却在顷刻之间土崩瓦解,灰飞烟灭,仅余郭淮麾下这六万惊魂丧胆、士气全无的残兵败将。郭淮强忍着无边的悲痛与恐惧,收拢残部,一面心如刀绞地写下请罪军报,派人火速送往司马懿处,一面只能硬着头皮,率领这支残兵继续向长安方向踉跄行进,内心还存着一丝渺茫的希望,期望能与之前情报中提到的、从其他方向支援来的那十万部队汇合(他尚不知,那十万部队早在数日前长安城外就被姜维和魏延里应外合,杀得大败,如今只剩四万残兵败卒,早已不成建制)。
而渭水主战场,韩信面对司马懿的二十多万大军,自身实际只有十万人,却成功制造了仍有二十万主力的假象。
他命令士兵每日挖掘远超实际需求的灶坑,炊烟规模堪比二十万人。营中广布旌旗,大量设置身穿汉军衣甲的稻草人,并每日变换草人的位置和阵列。又派甲胄鲜明的士兵频繁巡逻,鼓号不绝。
司马懿本就出兵谨慎,此前又被韩信打怕了,每日派斥候远观,见蜀营炊烟旺盛,旗号严密,兵马调动频繁,巡逻队络绎不绝,深信韩信主力仍在。韩信更每日派兵出营骚扰,摆出求战姿态。司马懿严令坚守,不敢出战,三十多万大军被牢牢钉在原地,完美达成了韩信的战略意图。
此后,曹真率二十万军队从汉中撤来,与司马懿会师,魏军兵力达五十多万。
数日后,当郭淮全军覆没的惊天噩耗终于传到司马懿和曹真手中时,两人如遭雷击,惊骇欲绝。韩信则趁魏军军心震动、不知所措之机,果断下令全军拔营,井然有序地向后撤退,最终全军安然退入经过加固的斜谷。虽然此据点城防不如长安那般天下无双,但凭借韩信出神入化的指挥艺术和蜀军那超乎常人的15%全属性加成,十万汉军据险而守,纵然司马懿和曹真手握五十多万大军,依然屡攻不下,徒增伤亡。
而马岱所率领的十万得胜之师,则如计划那般,毫不停留,日夜兼程,直扑汉中战场,前去支援丞相诸葛亮。
整个战局,至此已完全按照兵仙韩信那深谋远虑、算无遗策的谋划在推进。夜玄、魏延、姜维三人成功守住长安,韩信则以十万之师巧妙布局,将司马懿与曹真的五十多万魏军主力牢牢钉死在斜谷之前,使其无法寸进,从而为血战后的汉中防线赢得了宝贵的喘息之机,诸葛亮得以从容整顿防务,整个战略态势彻底扭转。
此番胜利,其根基在于成功夺取并控制了子午谷,其战略意义至关重大:
1、逆转攻守,掌握主动:蜀军首次将稳固的防线从秦岭天险推进至关中平原,彻底扭转了自先帝崩殂以来被动防御的战略态势。诸葛亮“北定中原”的宏图,自此有了坚实的出发基地。
2、获取资源,壮大国力:关中沃野千里,长安更是前朝旧都,武库之充盈、府库之丰足,远超益州。此举极大缓解了蜀汉“民穷兵疲”的困境,获得了与曹魏进行长期战略对抗的资本。
3、鼓舞士气,凝聚人心:攻克旧都的惊天之功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