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4章 暗线:到底发生了什么?!(警告:(3 / 6)

加入书签

“可是……可是我的区域化分析方法,不是已经能够将第一个指针案里,柯南的潜意识动机和rsi背景指数波动的数据吻合上了吗”

“是啊,这大概也是执行层已经批准了我上个循环月的经费申请的缘故吧……”

“放弃这个想法吧,宫怜。”

时念慈顿了顿,她调出一封推荐信实体化后放在宇都宫怜的手里。

“我想了很久,别浪费你的才华了。你比我们更适合叙事学部的路子,那边的资源、结构、视角……比我们强太多了。”

沉默片刻,她轻声补充了一句:

“你的才能,别浪费在对于一个‘孩子’的心理分析上了。”

当然,事后来看,如果不是这个孩子为了向所长证明自己、以及证明研究所的努力不是徒劳,而坚持留了下来——

联盟很可能会在遭遇一次极为严重的损失之后,才能反应过来。

在“宫野明美尸体被窃案”结束了以后,很自然的,柯南心理分析所如往常一样收到了时究部发来的全程录像与相关报告。

这些本应是例行的归档数据,在大多数研究员眼中不过是走流程的备份。

但宇都宫怜,这个坚持留下的孩子——却再次启动了自己的“区域化分析”模型。

她便将柯南在侦破过程前后所有rsi波动数据、视线轨迹、语言延迟、微表情识别等等变量,全部导入到自己今日第三次修改的模型中。

结果却出奇地——

不对劲。

“奇怪……”

当时,面对着柯南的心理情绪曲线,宇都宫怜便皱起眉头,然后反复地调取数据进行对比。

她很奇怪柯南的“掩饰”,以及柯南所表现出来的“纠结”和“疑虑”。

按照常理来说,这些情绪都不应该发生的。

“是针对于‘贝尔摩德’的身份怀疑吗”

“还是说……在【故事时间线】影响下对于gssra产生的不信任情绪”

她试图联系时究部交叉验证“尸体被窃”的时间节点,将联盟预案中关于“宫野明美尸体已被窃走”的数据进行进一步的模拟后,却在交互结果中发现一个更为可怕的问题。

显示出来的心理模型更加古怪了。

“恐惧毛骨悚然难以置信自我否认”

“这个自我否认的情绪,为什么会出现在这里”

模型计算出来的数据就清楚地标记出那个关键节点——

毛利小五郎在推理中说道:

“你为了制造假象……故意将监控的时间戳……”

“而实际上,恐怕是……尸体被盗窃了两次……”

而这两句话之后,柯南出现了极度异常的“自我否定”反馈。

而毛利小五郎的推理,本就应该是柯南本身的推理才对啊!

这无疑便出现了一个天大的问题了。

如果连“侦探”本身都不信任自己的推理结果,那么“宫野明美尸体被窃案”是怎么结束的

(此处“结束”单指警察结案而非“案件”结束。)

“也就是说,被否定的推理结果不是关于这个案子的结论……”

在反复地确认了自己的模型没有问题后,宇都宫怜认为这是一个极其重要的突破口。

“自我否定”这件事绝不应该发生在柯南身上!

更不应该发生在“推理过程”中!

然后在排除了那些无关的要素后,她敏锐地发现,这些情绪和“第二次盗窃”、“时间戳”关联,更和重置后其他人的反应相关联。

这份“自我否定”的情绪并非针对案件本身。

宇都宫怜将模型中的所有外部干扰项一一剔除,然后只保留下来柯南的rsi波动、案发环境、tdd重构指数,并用“区域化分析”技术定位关键情绪节点。

最终,她看到了一个数字:

“和【工藤新一】变小那天的心理模型,有69%的相似度”

那天,柯南脑海里浮现出的可怕的想法,那个——

“如果那个发生在殡仪馆的事情其实是演给我的一出戏,不,是演给服部平次的一出戏……”

到底是怎样的判断,让柯南否认了前一个念头,而将后一个念头选择作为真相呢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