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章(1 / 3)

加入书签

据情报显示,燕王刘凤亲领十万大军南下洛阳讨伐董卓,蓟城仅留五万黄金火骑兵驻守。

然而鲜卑草原突然出现十万铁骑,代郡又涌来二十万步卒,加上蓟城守军,总数竟高达三十七万。

燕国究竟如何藏匿如此庞大的军队?莫非故意隐瞒军力,以此蒙蔽天下?

可恨那燕国与燕王刘凤,竟反其道而行——诸侯皆以虚张声势为常,唯燕国暗中积蓄兵力。

这般阴险算计,岂非存心坑害四方?

若早知燕国坐拥数十万雄师,四家诸侯怎会缔结盟约,凑出四十万联军贸然进犯?这分明是燕国布下的迷局,诱敌深入的致命陷阱!

燕国竟欲借此一战尽歼周边之敌,当真胆大包天,更舍得下此血本!

思及此,公孙瓒与公孙度彻底崩溃,怒骂燕国歹毒、刘凤奸诈……

辽西长城既不可行,联军只得改道辽西属国。

辽西属国虽山路崎岖,总胜过自寻死路。

联军遂放弃北上,转而向西急行。

殊不知,这条看似生路的征途,实为鲜血浸染的炼狱之途。

……………………

辽西、辽西属国、辽东、乐浪四郡皆临渤海,河道纵横、地势险恶,本不利大军行进。

然渤海湾畔的崎岖小径,恰成了燕国海军的猎场!

自北疆战事开启,两万海军始终游弋于敌后:袭扰城镇、断其粮道,如今终将迎来真正的决战时刻。

燕国海军将士们心中早已积压着一团怒火,只待时机成熟便要尽情释放。

燕军向来以军功论英雄,无战事则无功勋,无征战则无富贵。

若无显赫战功,海军将士们如何能在军中挺直腰杆、扬眉吐气?

以甘宁、蒋钦为的海军将领,渴望用一场酣畅淋漓的大战证明海军的实力与价值。

如今十余万敌军正沿辽东海岸撤退,正是海军展现实力的绝佳良机。

永汉元年(188年)五月十三日,必将被鲜血染红。

当公孙联军行至辽昌城沿海道路时,厄运骤然降临。

只要大军靠近水域或开阔地带,燕国海军便如嗜血鲨群般蜂拥而至,以神机弩、投石机展开铺天盖地的远程轰击,顷刻间令敌军伤亡惨重。

甘宁与蒋钦犹觉不过瘾,竟亲率一万海军登岸冲锋,向被箭雨覆盖的敌军起突袭。

待公孙联军整顿阵型派白马义从反扑时,燕军又迅撤离,毫不恋战。

二人运用燕王亲授战法——"

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

,将骚扰战术挥得淋漓尽致。

通往辽东的道路上洒满联军士卒的鲜血。

在海军持续袭扰下,行军度迟缓如蚁。

公孙瓒与公孙度几近崩溃——他们从未料到,这支从未被重视的海军竟能造成如此恐怖的威胁。

所幸燕国海军仅有两万之众,虽使联军举步维艰,终究未能阻断归途。

望着渐近的辽东故乡,联军将士眼中重新燃起希望之火。

正当公孙联军满怀希望之际,命运却给了他们最残酷的打击。

辽西边境的十万燕国精锐铁骑现联军并未按预期撤向草原,而是转向辽西属国沿海道路企图退回辽东。

随着主将一声令下,铁骑洪流如暴风般直扑昌黎城方向。

这场生死追逐终究在昌黎城外分出胜负——这座辽西属国的最后屏障城前,燕国铁骑终于咬住了联军尾部。

面对来势汹汹的敌军,联军被迫停止撤退,仓促构筑防线,同时急召众将商议对策。

中军帐内,公孙瓒与公孙度并坐主位。

凝重的空气仿佛结成了冰,从主帅到偏将,人人面如死灰。

再也看不见月前誓师伐燕时的激昂,只有低垂的头颅和死寂的沉默。

公孙度眼中翻腾着压抑的怒火,目光如刀扫过帐下诸将。

自四方会盟、四十万大军誓师伐燕以来,整整一个月竟未能攻克燕国半座城池。

特别是对燕都蓟城的围攻,二十万大军竟折戟城下,这口恶气实在难以下咽!

更可恨的是撤退途中,燕军如同附骨之疽般穷追不舍。

想到这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a5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