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章(3 / 4)
袁绍阴恻恻道,"
此刻交出玉玺尚可留些体面,莫要"
话音未落,孙坚已戟指苍穹:"
皇天在上,若孙某私藏玉玺,愿受万弩穿心之刑!
"
堂下顿时哗然。
孔融、陶谦等诸侯纷纷进言:"
盟主,孙将军既此重誓,想必确有冤情。
"
刘岱更是指着袁绍腰间佩玉讥道:"
袁公路案头那方和田玉印,倒比传国玺更惹眼些。
"
袁绍见众诸侯偏向孙坚,也不多言,立即命文丑押上潜伏在江东军中的密探。
那名细作被带上后,袁绍指着他对孙坚冷笑道:"
昨夜打捞古井时,此人可在场?"
孙坚见军中竟有叛徒,顿时勃然大怒,当即抽出古锭刀要斩杀此人。
袁绍见他要灭口,迅拔剑格挡,厉声喝道:"
孙文台,尔欲灭口耶?"
二人刀剑相向,营帐内顿时剑拔弩张。
颜良、文丑兄弟同时按剑而立,紧盯着孙坚。
程普、黄盖、韩当三位老将也立即拔剑,与袁绍部下对峙。
眼看双方就要火并,曹操急忙率众诸侯上前调解。
孙坚被众人拉开后,二话不说便带着三员大将离开联军,率军撤出洛阳。
见孙坚果然携传国玉玺离去,袁绍怒火中烧,决意回营后立即修书,派心腹送往荆州牧刘表处,请其务必派兵夺回玉玺。
联军中军帐内,诸侯们对孙坚撤军一事浑不在意,依旧歌舞升平。
曹操见众人如此颓废,不禁扼腕叹息。
如今燕王与孙坚相继离去,联军仅余十五路诸侯。
讨伐董卓的重任本应落在联军肩上,可众诸侯却仍沉迷酒色,毫无进兵长安之意。
曹操仰头饮尽杯中酒,目光灼灼地望向袁绍道:“董卓逆贼挟持天子与朝臣逃往长安,此刻正是联军乘胜追击的绝佳时机。
盟主,我八万雄师为何不直取长安,剿灭西凉叛党,迎陛下还都洛阳?”
袁绍心思早被传国玉玺牵绊,加之诸侯皆畏西凉兵锋,便敷衍道:“孟德,将士久战疲敝,此时强攻长安恐非良策。”
曹操拍案而起,怒斥道:“董卓焚毁洛阳,劫持圣驾!
如今天下百姓殷盼义师诛逆勤王,诸公却在此畏缩不前?”
席间诸侯纷纷附和袁绍:
“盟主自有韬略,吾等唯命是从!”
“士卒尚未休整,仓促出战伤亡难料啊!”
“西凉军凶悍,将士们实在心有余悸……”
曹操冷眼扫视众人——这些冠冕堂皇的托辞,不过是为保存实力罢了!
当初燕王与孙坚统精锐之师在前冲锋,他们尚可作壁上观;如今强援既去,竟无一人愿担匡扶汉室之责。
“竖子不足与谋!”
曹操掷杯长叹,甲胄铿锵踏碎满堂虚伪。
曹操怒容满面,疾步踏出盟军大帐。
帐内诸侯闻言哗然,纷纷斥责其狂悖无礼,有失士人风范。
曹操作沉思状,足下生风向本阵疾行,心中暗忖:"
虽举义旗聚十八路诸侯,然吾麾下仅万余兵卒,若独战西凉雄师,无异以卵击石。
燕王破敌建功,已尽收天下美名。
若再无作为,他日迎驾还洛,某不过碌碌无功之辈。
"
思及此处,梆声骤响于青石:"
倘若九州烽烟四起,豪杰择主而事,某却无尺寸之功,何来逐鹿之资?"
忽驻剑于地,眸中精光暴涨:"
不若孤注一掷!
纵使兵败身死,亦当留忠义之名于竹帛!
"
心意既决,当即擂鼓聚将。
夏侯元让、妙才、子孝、子廉诸将顶盔贯甲而至。
曹孟德亲率万余精兵,旌旗西指函谷雄关。
此时函谷关内,西凉军经昨日箭雨洗礼,十万铁骑竟龟缩不出。
城楼之上,董仲颖踞坐胡床,众将环立。
董叔颖出列道:"
兄长,燕军整日不见踪影,莫不是空营之计?"
段忠明亦进言:"
相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a5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