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章(3 / 4)
回天子之事。
"
话音刚落,殿内争议顿起。
原先争论的焦点此刻更加激烈。
以杨彪、王允为的文官集团坚持要求燕王继续讨董,而以孙坚、马腾为的诸侯则主张先平北疆之乱。
杨彪等人陈词:"
燕王乃帝国战神,率燕军打得西凉军溃不成军,董卓仓皇逃回老巢。
此时正应乘胜追击!
"
袁绍等诸侯却暗怀心思,巴不得燕国深陷战事。
王允挺身进谏:"
殿下!
天子被困长安,救驾才是当务之急。
至于军需粮饷,臣等愿全力筹措。
"
(
燕王肩负疆域防卫之责,朝中百官自当在圣驾前为殿下分忧。
至于公孙逆贼在北境燃起的战火,待迎回圣驾至洛阳后,殿下再率军平定叛乱亦不为迟?
外臣所谏,望殿下三思。
听闻王司徒这番谏言,刘凤心中只觉可笑。
这老匹夫竟夸口要供给燕军粮饷。
如今洛阳城早被董卓焚毁殆尽,国库空虚哪来粮饷供给大军?
满朝公卿尚且食不果腹,又如何供养我燕国将士继续讨伐长安?
若置北疆于不顾,任凭公孙逆贼占据十一郡坐大,日后与董卓勾结,方是动摇社稷根基之祸!
何况尚有袁绍统领三十万盟军,讨董大业何须本王独力支撑?
朝中诸事托付诸位大臣,本王甚是放心。
这天下重担,就劳烦诸公分担了。
燕王这番言辞周密,句句在理,顿时令满朝文武语塞难驳。
朝中诸臣与各地诸侯虽心有不甘,却也无法强行挽留燕王滞留洛阳,只得目送其挥师北上平定叛乱。
以王允、黄琬、杨彪、荀爽为的朝臣们纷纷提出隐忧与分歧,期盼燕王能拿出解决之策。
燕王身为帝国藩王之、天子皇叔,兼领骠骑大将军、太尉、幽州牧等要职,权柄极重,天子缺席时自有裁决国事之权。
刘凤一时愕然,满殿重臣无计可施之事,竟要交予他这不谙政事的生手定夺?
群臣很快道出症结所在:多数诸侯与朝臣认为当今圣上乃董卓所立,正统性存疑。
如今天子被挟至长安,政令皆出董贼之手,众人拒不奉诏。
按礼法,弘农王本是嫡长,理当继承大统,可惜其因失位之痛而引火。
眼下唯有从宗室中另择贤明子弟即位。
朝中分作两派:荀爽、卢植等忠臣一心维系汉室;袁绍、袁术、袁遗、韩馥等诸侯则欲借拥立新君谋取私利。
王允、杨彪等老臣与孔融、陶谦、张、曹操、孙坚等人坚持认为,纵使今上为董卓所立,终是血脉。
当年本就有意立其为储,登基亦合礼制。
若贸然废立,与董卓何异?
永华殿内,诸王公大臣就新君继位之事争执不休,殿内唇枪舌战,好不热闹。
燕王端坐御座之上,其尊崇地位足以裁决此事。
满朝文武皆将目光投向这位殿下,静候其表态。
听着众人争论,刘凤表面不动声色,内心却喜不自胜:正愁无人提及此事,倒是有人主动提出来了!
"
诸位且静。
"
刘凤轻叩御案,环视群臣肃然道:"
此事无需再议。
寡人手握密诏。
"
说着从怀中取出一份明黄绢帛,缓缓展开于案上,追忆道:"
曾命寡人率军入洛,辅佐皇子协继位,立为储君。
"
"
陛下以手足之情相托,恳请寡人尽心辅佐新君。
虽董卓拥立当今天子,然依遗诏,陛下确为合法继位之君。
"
语毕,刘凤将目光投向老臣司徒王允,起身递过密诏:"
王司徒不妨细看。
"
"
臣领命。
"
王允恭敬跪接,双手高举接过密诏。
殿内众人纷纷跪伏行礼。
虽为密诏,实乃传位遗命,众人不敢怠慢。
刘凤回座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a5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