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1 / 3)

加入书签

刘凤计划将演武场内的十几万百姓迁至渔阳郡北部,为他们分配土地、耕牛及农作物种子,推动渔阳北部的大规模开。

同时,他从这十几万人中严格挑选出一万名身强力壮的青壮男子,正式编入自己的军队体系。

接下来,他计划以老兵带新兵的方式开展训练,尽快将麾下一万六千新军操练成可战之师。

……

另一边,刘凤与赵云这对师兄弟正跟随童渊和王越两位师父,开始新一轮的武艺修习——剑术。

此前,师兄弟二人的【百鸟朝凤枪法】已学得七七八八,童渊再无更多可教之处,剩余的路需要他们自行领悟、融会贯通。

尤其是刘凤,在渔阳战役中亲历战场厮杀后,似乎已摸索出未来的枪法方向,距离创出独属于自己的枪法已为时不远。

至于剑术,童渊早前也曾指导过二人。

而刘凤跟随郑玄求学时,郑玄也传授过一些剑法——毕竟“君子六艺”

中包含武艺修习。

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文人士子皆爱佩剑,不仅为装饰,更因多数人确实习过剑技。

只不过,郑玄所授剑术更侧重强身健体,而非战场搏杀。

其招式过于繁复花巧,实战价值有限。

刘凤对剑术也略有了解,曾在小区公园内跟人学过太极拳与太极剑。

总体而言,剑术更适合单人对决,战场实用性较弱。

与枪法相似,剑术讲究轻灵敏捷,一对一较量时多有闪转腾挪的华丽动作。

而战场厮杀截然不同——四周皆是敌军,根本没有辗转回避的空间。

战场武艺重在简单直接,招式大开大合,追求一击制敌。

尽管如此,剑术仍广受青睐,但凡习武之人,腰间多会悬佩一柄长剑以彰身份。

由于实战需求的变化,剑逐渐退出了战场主流,而战刀则越来越受将士们的青睐。

刘凤也持相同观点,锦绣山庄的兵器工坊里鲜少锻造剑类武器。

他将主要精力都投入在马槊、环刀、长柄战斧等武器的改良上。

至于刘凤为何要习剑,是因为精湛的剑术能让他在战场上所向披靡。

虽然受过名师指点"

个人武艺不足以左右战局"

的道理,但真正踏上战场时,他总会将这些教诲抛诸脑后。

不过在日常训练中,刘凤始终谨记:个人勇武确实难以决定战争胜负。

毕竟不是所有人都像他这般天赋异禀,能够单枪匹马扭转战局。

听闻童渊对王越的评述后,刘凤对剑术的认知有了新的转变,特别是对王越独创的剑术体系产生了浓厚兴趣,这使他重新调整了习剑的心态。

年少时的王越也曾像寻常游侠那样崇尚武力,向往仗剑天涯、惩恶扬善的侠客生活,因而潜心修习武艺。

在十八般兵器中,王越独爱三尺青锋,他遍访名师,不断与人切磋来精进剑术造诣。

三十而立之年,王越的剑术已臻化境,堪称当世剑道第一人,被武林同道尊为【剑神】!

然而这般出神入化的剑术,在千军万马的战场上仍难施展,王越意识到自己的武学境界尚有提升空间。

为此他日夜思索如何突破剑术瓶颈。

经过五年苦修仍无突破之际,忽闻贺兰山匪患猖獗,荼毒百姓。

王越闻讯怒冲冠,单枪匹马杀上贺兰山,将凶残的马贼尽数剿灭。

这场生死搏杀让王越顿悟剑术真谛,战后他根据实战经验改良剑招,终使自创剑法完成质的飞跃。

如今他的剑术既可应对高手对决,亦能于万军丛中取敌将级。

此刻,王越即将传授给刘凤和赵云的剑法,正是他悟透武道真谛后独创的绝学。

听完师父的讲解,刘凤眼中闪烁兴奋的光芒,先前的忧虑一扫而空。

他原本担心剑术在战场上缺乏实效,徒耗精力不说,甚至可能影响枪法的挥——若真如此,"

枪剑双绝"

的威名岂非成了笑谈?

在刘凤的记忆里,"

枪剑双绝"

是足以纵横沙场的绝技。

《三国演义》中记载,赵云正是持枪携剑,在长坂坡百万军中七进七出,怀护幼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a5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