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2 / 3)

加入书签

>往往不等贼寇反应,大军就已直捣黄龙。

幽州地处边陲,民风剽悍。

这些落草为寇的多是为求生路的贫民,即便占山为王也仅能糊口。

面对武装到牙齿的正规军,大多乖乖缴械投降——毕竟平阳侯的仁政早有耳闻,投降或许还能谋条生路。

刘凤率两千精兵扫荡幽州境内的匪患时,遭遇了一伙真正的亡命之徒。

这些山贼凶悍异常,明知罪孽深重难逃制裁,竟抄起武器主动向大军起冲锋。

他们抱着鱼死网破的念头:若能突围便远遁他乡,若不能就要多拉几个垫背的。

可惜在久经沙场的正规军面前,这群乌合之众的垂死挣扎毫无意义。

更何况有张飞、赵云两位猛将压阵,战局完全是一边倒——所谓"

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

,在刘凤等将领指挥下,山贼很快被尽数剿灭。

转眼练兵行动已持续月余。

刘凤却越剿越觉得不对劲:这哪是练兵?分明是在收容难民!

原来幽州境内多数"

山贼"

都是被世家逼上梁山的贫苦百姓,真正的悍匪不过寥寥数寨。

全军根本没打过几场像样的血战。

更让刘凤郁闷的是,想象中的横财也落了空。

除了个别山寨有些积蓄,大多数匪窝都穷得揭不开锅。

算上军费开支,这趟行动竟是赔本买卖。

关于军事方面,虽然未曾亲身经历太多惨烈战事,但在为数不多的几次作战中,手下士兵仍暴露出不少问题。

在交战时,虽然部队没有减员,却有不少士兵因慌乱导致非战斗减员。

除部分罪大恶极的惯匪被刘凤下令当场处决外,多数山贼盗匪都被成功收编。

经过持续整训,刘凤麾下的部队逐渐展现出不同的精神面貌,开始具备边军劲旅的雏形。

当清剿完幽州境内所有匪帮后,当地治安明显改善,百姓们纷纷称赞平阳侯又为地方办了件大好事。

就连那些归降的匪徒也对平阳侯感恩戴德,感谢他给了改过自新的机会。

刘凤在幽州的声望因此与日俱增。

任务完成后,幽州刺史刘焉专门向朝廷呈递奏章,为平阳侯请功,同时举荐他担任讨贼校尉一职。

这个武职意味着刘凤可以名正言顺地统帅军队。

尽管军需开支仍需自筹,刘凤仍感到十分欣慰,立即命赵峻准备厚礼送往刺史府邸。

他心知肚明,这个校尉职位全赖叔父在朝中多方打点。

在天下未乱之时,校尉已是军中要职,位次将军而高于都尉,有统兵之权。

虽然此次行动未尽全功,但整体来看收获颇丰。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刘凤在此次行动中招揽到三位在野的将才。

其中褚飞燕乃常山真定人士,因身手矫健、作战勇猛,时人皆以"

飞燕"

相称。

此人日后将成为威震河北的黑山军领张燕。

褚飞燕的武艺堪称二流猛将中的翘楚,五十回合内能与张飞这等顶尖武将斗得旗鼓相当。

虽说张飞当时初出茅庐,尚未达到武力巅峰,但褚飞燕的实力确实不容小觑。

按刘凤的记忆,此人本应是黄巾军的一员。

可黄巾之乱即将爆,他为何会出现在幽州境内?

臧洪,字子源,出身广陵射阳,乃太原太守臧旻之子。

因仰慕平阳侯的威名,独自前来投奔。

臧霸同样才华横溢,文武双全,实为将帅之才。

最令刘凤意外的,当属威震华夏、水淹七军的关羽关云长。

刘凤偶遇关羽时,这位未来的关二爷正被上百名山匪围攻。

年仅十九岁的关羽手持环刀,面对群匪的围攻显得颇为吃力。

尚未经历战场磨砺的他,实力远未达巅峰。

刘凤率军途经此地,见状便令张飞、赵云领军,顺势救下关羽。

当关羽自报姓名时,刘凤心中一震,再瞧那张尚显青涩的面庞,不禁觉得有些奇妙。

谁能想到,日后名震天下的关二爷,竟险些折在一群山匪手中?这恐怕是关羽毕生最不愿提及的往事。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a5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