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年关到了(1 / 3)

加入书签

大夏172年腊月廿三,小年刚过,吴家堡就像被撒了一把“热闹粉”,处处透着欢腾劲儿。青石板路上的积雪被扫成整齐的小堆,露出干净的路面,孩童们穿着新做的棉鞋,在路边追逐打闹,手里的风车转得“呼呼”响;家家户户的屋檐下,挂起了一串串红辣椒、黄玉米,还有刚腌好的腊肉,油光锃亮,引得麻雀在旁边盘旋;中枢府门前的大槐树上,缠满了红绸带,风一吹,红绸飘飘,像一团团跳动的火焰。

“张婶,您这腊肉腌得可真俊!”路过的王二婶停下脚步,指着屋檐下的腊肉夸赞。张婶笑着从屋里端出一碟炒瓜子,塞到她手里:“今年猪肉多,腌了二十多斤,够吃一整个冬天了!你家呢?年终奖领了多少?存银行了没?”

“存了存了!”王二婶剥开瓜子,笑得合不拢嘴,“我家那口子在工坊打铁,年终奖发了五两银子,加上每月的月钱,一共存了十两,袁主事说存一年还有利息,比藏在家里踏实多了!”

说起“银行”,那是袁七去年牵头在吴家堡建的“惠民银号”,专门帮村民存钱、换零钱,还能放贷给有需要的商户。一开始,村民们都不敢把银子存进去,怕“钱存进去就没了”,直到袁七让护卫队在银号门口日夜值守,还承诺“存多少,取多少,少一文赔十文”,大家才慢慢放心。如今,临近年关,拿到年终奖的村民们,都愿意把银子存进银号,既能防盗,还能赚点利息。

银号里更是热闹。柜台前排起了长队,村民们手里攥着沉甸甸的银袋,脸上满是笑意。袁七穿着厚厚的棉袍,站在柜台后,亲自给村民们办理存款手续:“刘大叔,您存八两,存一年,利息是六钱四分,明年这个时候就能取八两六钱四分,没错吧?”刘大叔点点头,接过袁七递来的存款凭证,小心翼翼地折好,放进贴身的口袋里:“没错没错!袁主事办事,我们放心!”

银号的热闹,也带动了周边市场的繁荣。吴家堡的大集原本只有每月初一、十五才开,如今临近年关,天天都像赶集日。从清晨到黄昏,大集上挤满了人,有吴家堡的村民,也有附近桃山村、李家集、上郡的百姓,甚至还有北蛮部落的牧民,牵着马,驮着皮毛、奶酪来售卖。

“新鲜的野兔子!刚打的,还热乎着呢!”一个猎户高声吆喝着,摊位上摆着几只肥硕的野兔子,皮毛油亮,吸引了不少人围拢。“多少钱一只?”有人问道。“五十文!便宜卖了,过年炖兔子肉,香得很!”猎户笑着回答,很快就有人付钱买下。

旁边的摊位上,一个北蛮牧民正用生硬的汉语推销皮毛:“上好的狐皮!暖和!一张换两斤白面,或者一百文钱!”他摊位上的狐皮、狼皮堆得像小山,路过的村民们纷纷驻足挑选,有的买回去做皮袄,有的买回去当年货送人。

大集最热闹的地方,要数“吴家堡大食堂”的窗口。这大食堂是叶青云去年提议建的,由耶律夫人负责管理,每天供应早、中、晚三顿饭,村民们只要花两文钱,就能吃到管饱的饭菜,老人、小孩、残疾人还能免费吃。年关临近,食堂还推出了“年货套餐”,有炸丸子、蒸包子、酱牛肉,村民们花少量的钱就能买回去,省了自己动手的麻烦。

“给我来二斤炸丸子!”一个村民对着窗口喊道。负责打饭的伙计麻利地用油纸包好炸丸子,递了过去:“好嘞!您拿好,刚炸的,趁热吃!”村民接过丸子,闻了闻,忍不住咽了咽口水:“还是食堂的丸子香,比我自己炸的好吃!”

耶律夫人偶尔会来食堂查看,看到大家吃得开心,心里满是欣慰。她走到一个免费吃饭的老人身边,轻声问道:“李大爷,今天的饭菜合胃口吗?”李大爷笑着点头,手里的馒头啃得津津有味:“合胃口!比家里做的还香!多亏了叶首领和你,我们这些孤寡老人,过年也能吃上热乎饭!”

吴家堡之所以这么热闹,离不开叶青云定下的“惠民政策”:不征收人头税,村民们只需要按田亩交少量粮食;组建内卫队和暗卫,日夜巡逻,打击土匪,附近百里之内,再也没有土匪敢骚扰;鼓励村民发展产业,种粮、养猪、做手工,都能拿到补贴;还建了学堂,让村里的孩子免费读书。

这些政策,让吴家堡成了附近区域最受欢迎的地方。以前,附近村寨的百姓总被土匪骚扰,还得交沉重的人头税,日子过得苦不堪言。如今,他们听说吴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a5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