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章 青年受挫(1 / 2)

加入书签

崔太师致仕之后,经太子打点,崔题很快擢升回京师,于是他与太子和杨珙,便开启了筹谋已久的改革之路。

崔题以万言书打动皇帝,因多年的太后临朝压制,以及北疆番邦虎视眈眈的局面,和国库空虚积贫积弱的忧虑,皇帝何尝不对先帝的那一场改革心存向往。

条例司很快得以重置,皇帝诏令崔题行改革之事,考虑到他还年轻,又诏令卢参政等前朝革新官员鼎力辅佐。

而后崔题等人提出方案,卢参政把关,陛下再拍板,再经由中书门省下发敕令,以此流程开启了对军队募役、财政税赋、冗官冗员多项弊端的轰轰烈烈改革之路。

当然,也拔除了盘根江南几十年,压弯了多少白户脊梁的衙前役旧制。

此处改革,崔题吸取了与文祎先生交谈的前朝经验,结合他与父亲多年游历,对民间熟知的经历,经过大面积尝试,波及众广,影响深远。

最终也触动了士大夫的利益,不可避免遭到反对。

反对声初起之时,陛下仍旧一心支持新政。甚至剥除敕令经由中书门下省下发的旧制,改由条理司直发,等于新政从此不过旧党老臣之手。

又为了提升崔题签发敕令的权利,破格对崔题擢升三级,使其官拜参知政事,为朝中的副宰执,从此对新政有绝对排版决策权利。

越迁三级,史无前例,崔题风光大势,无人比拟。

从此崔父门前车马流水,络绎不绝,攀附求请之人踩塌了门槛,扰了崔府清净,甚至比崔太师在位时,攀附的人群更胜。

崔题见新政推行效果显着,似利于万民,才得到如此多的人景仰,内心欣慰,倍感成就。

崔太师却隐隐担忧,提醒他:“小心少时溢美之词的幻象,事物皆有正反面,新政再好,也总不较人人喜欢!”

崔题警醒,可却不太担心,彼时的他革新过于顺利,他认为革新成败在于陛下及太子的决策,倘若陛下一心改革,定能安然推行。

或许他低估了旧党的阻力,亦或者旧党抵抗气势比之先帝那场改革更为汹涌,州郡旧党出现阳奉阴违之举,引发苛捐杂税,假造功绩应付新政的乱象,而有流民奔走至京师,敲登闻控告新政害民。

士林墨客之中纷纷涌现画作文章,讽刺新政倒行逆施。

此时陛下对待新政的态度,也有些许微妙变化,他不再以雷霆之势一边倒支持新政,反而会笑眯眯耐心听闻旧党的弹劾劝谏。

崔题、太子和杨珙颇觉忧郁。

恰在这时,西北党项人忽然传出皇帝暴毙,权利交接伊始。

出身将门世家,对时局十分敏锐的杨珙认为,此时应是西伐建功立业的好时机。

若能攻打党项人,夺回河套走廊,形成对北契国夹击之势,日后图谋收复燕云十六州也并非无可能。

而新政推行至此。国库已见余钱,军队战力提升,正当向天下士人证明政绩的时机。

如若取得战争胜利,便能减免负面的声音。

可是这一次,便是乖张如崔题也觉得十分激进,太子更是谨慎。

然而杨珙信誓旦旦,十分坚定自己的决策,并掏出舆图分析地形。

军事上,杨珙相较于崔题和太子更为熟悉。

杨珙乃归正人杨隆大将军嫡孙。

四十年前,太宗陛下攻灭北汉,一统南方,北汉将领多北奔契国,而汉臣将杨隆和李延两位大将,秉持对中原故土的依恋,选择归正南廷。

杨隆能力卓绝,便是仍在北汉与南廷两军对垒之时,大名也如雷贯耳,他很快得到太宗陛下的重用。

可李延因防守党项人失利后,却逐渐遭到排挤和打压,从此沦为边缘末将,两位归正将军境遇天差地别,后来李延更因为被指控谋反而全家枭首始终。

杨隆一族经历了两代皇帝之后,虽然仍驻守边疆,但因为战争渐趋平稳,以及国朝右文的缘故,家族也逐渐没落。

杨隆便萌发让孙子杨珙读书科举,该做文官路线,可他武将的魂并不改。

加之国朝由官统帅,武将领兵,他兼具文武,又是坚定的新党士人,由他出征再合适不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a5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