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9章 堂前初会,礼节试探(2 / 3)
丹凤眼开合间精光一闪,算是回应。
张飞则瓮声瓮气地道:“江东来的先生客气了!”声音洪亮,震得屋梁似乎都微微颤动。
鲁肃脸上笑容不变,显然对关张二将的反应早有预料。
他的目光,随即落在了我们三人身上,带着一丝探寻的意味:“这三位先生,想必便是辅佐皇叔,经略新野的高士了?”
主公接口介绍道:“这位,乃我军师中郎将诸葛亮,字孔明。”
孔明闻言,手持羽扇,微微欠身,淡然道:“草庐野人,何足挂齿。子敬先生远来辛苦。”
“久闻卧龙之名,今日得见,幸会幸会。”鲁肃眼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亮光,显然对孔明的名声早有耳闻。
主公又指向元直:“这位,单福先生,亦是备之臂助。”
元直依旧是那副恭谨的样子,拱手道:“在下单福,见过鲁校尉。”
鲁肃仔细打量了元直两眼,点了点头:“单先生有礼。”
他的目光中似乎带着一丝疑惑,或许是觉得“单福”这个名字有些陌生,又或许是在评估这位看似平凡之人的深浅。
最后,主公看向我:“这位,陆昭,字子明,现为奋武校尉,助备处理军政事务。”
我上前一步,拱手行礼:“江东鲁子敬先生大名,如雷贯耳,今日得见,三生有幸。”
鲁肃的目光在我脸上停留的时间,明显比在孔明和元直脸上要长一些。
他的眼神锐利而深邃,仿佛要穿透我的表象,看清我的底细。
我坦然迎向他的目光,脸上保持着恰到好处的恭敬与平静。
我知道,玄镜台的情报显示,孙权对徐州之事有所了解,鲁肃此来,必定对我这个“徐州遗策”的提出者,有着特殊的关注。
“陆校尉过誉了。”
鲁肃微微颔首,语气中带着一丝意味深长,“陆校尉年纪轻轻,便能得皇叔倚重,委以军政,实乃少年俊才。肃在江东,亦常闻陆校尉之名。”
“不敢当先生赞誉,不过是尽些绵薄之力罢了。”我谦逊地回应。
简单的介绍之后,气氛略显微妙。双方都在观察、评估对方。
鲁肃放下茶杯,话锋一转,看似随意地问道:
“肃自江夏而来,沿途所见,荆襄之地,沃野千里,民殷物阜。然北方形势,却是日渐紧迫。曹操扫平袁氏,虎踞中原,南下之意,已是路人皆知。不知皇叔与诸位先生,对此危局,有何高见?”
来了,真正的试探开始了。
他没有直接谈论联盟,而是抛出了曹操南下这个最紧迫的问题,意在观察我们的反应、评估我们的决心和智慧。
主公闻言,面露忧色,叹息道:
“曹操势大,挟天子以令诸侯,备虽有心匡扶汉室,奈何兵微将寡,寄人篱下,实是有心无力啊。”
他这番话,半是实情,半是示弱,亦是一种策略。
孔明在一旁,羽扇轻摇,补充道:
“曹贼势强,然北伐乌桓,师老兵疲;且其新得荆州水军,未必能上下同心;
加之北方未靖,后顾尚有隐忧。若能审时度势,联合四方,未必没有克敌制胜之机。”
他的话点到即止,既指出了曹操的弱点,也暗示了联合的可能性,却并未明言联合何方。
我注意到,当孔明提到“联合四方”时,鲁肃的眼中精光再闪,显然抓住了这关键的字眼。
我立于一旁,并未急于发言。此刻,我的角色更像是一个冷静的观察者和分析者。
我在观察鲁肃的每一个细微表情,分析他话语中的潜在含义,同时也在评估孔明的应对,以及主公的态度。
鲁肃听完孔明的话,抚须沉吟片刻,点头道:
“孔明先生所言甚是。曹操虽强,亦非无懈可击。只是,荆州内部,景升先生(刘表)久病,人心浮动,蔡、张二族,权倾州府,恐难同心御敌啊……”
他这话,看似是在分析荆州局势,实则是在试探我们对荆州内部权力斗争的了解程度,以及我们的立场。
我心头一动,知道该我开口了。
我上前一步,接口道:
“子敬先生所虑极是。荆州表面的平静之下,实则暗流汹涌。然越是危难之时,越能见人心向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