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9章 格物工坊,秘火锻锋(2 / 3)
口边缘光滑,足见箭头之锐利,穿透力之强。五十步距离,能有如此威力,足以对曹军引以为傲的重装步兵和披甲骑兵构成致命威胁!
“很好!”我难掩心中的激动,“此弩,便定名为‘玄甲弩’!必须严格控制,作为我亲卫的核心装备。产量如何?”
老工匠面露难色:“回主公,此弩结构复杂,用料考究,尤其是弩臂复合工艺与绞盘机括,非经验丰富之良匠不能为。目前一月,倾尽全力,恐也难得三五具……”
我皱了皱眉,随即舒展开来:“无妨,精益求精,不必强求数量。每一具都要确保万无一失。此弩的图纸、工艺,列为最高机密,参与制造者,必须隔离管理,绝不可外泄分毫!”
“喏!”众人肃然领命。
接着,我们又去看另一项试验品——连发弩。
眼前这具连发弩,结构更为精巧,弩臂上方有一个可以容纳十支短箭的箭匣,通过一套复杂的联动扳机机构,理论上可以实现快速的连续发射。
一名年轻的学徒小心翼翼地演示起来。他扳动机括,箭匣中的弩箭依次落下,射向近处的草靶。速度确实比单发弩快得多,眨眼间便射出了五六支箭。
但我敏锐地注意到,射出的箭矢散布极大,准头堪忧。而且在连续发射过程中,似乎有两次出现了轻微的卡壳现象,动作并不流畅。演示完毕后,那学徒额头上已经渗出了细密的汗珠,显然操作也颇为费力。
“主公,”负责此项的工匠有些惭愧地说道,“此‘连弩’尚在摸索之中,结构复杂,机件易损,且准头、射程、威力皆不如玄甲弩。保养亦是极为繁琐,稍有不慎便会失灵。依小人之见,目前……尚不堪实用。”
我点了点头,这与我的预料相符。诸葛连弩名声虽大,但其真实效用和技术门槛,在缺乏精密加工能力的时代背景下,必然存在诸多限制。“不必气馁。此物思路甚好,继续钻研改进,不必急于求成。重点放在简化结构、提高可靠性和威力上。暂时封存,作为技术储备。”
“喏!”
最后,我们来到了一间更加戒备森严的独立院落。这里,弥漫着一股更为刺鼻的硫磺和硝石气味。这里进行的是黑火药的应用试验。
我从一开始,就给这项研究定下了严格的底线:绝不以制造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为目标。我深知潘多拉魔盒一旦打开的恐怖后果,也明白以当前的技术水平和控制能力,贸然追求火药武器的威力,弊大于利,极易失控。
因此,研究方向被严格限定在辅助应用上。
一名带着面罩的匠人,向我展示了两种最新的成果。
第一种是改进型的信号弹。利用不同比例的金属粉末(主要是铜粉、铁粉等易得金属)和特定添加剂,可以在白天发出不同颜色的浓烟(红、黄、白),或者在夜晚发出异常明亮、持续时间更长的光信号。这对于山地、密林或者夜间作战时的通讯联络,将具有极大的价值。
第二种,则是我命名为“惊雷弹”的东西。这是一种用厚油纸和黏土包裹的、拳头大小的黑火药包,引信也经过改良,可以控制大致的延迟时间。其装药量经过反复试验,被精确控制在只能产生巨大声响和短暂强光的范围内,破片杀伤力被降到最低。
“此物引燃后,声如惊雷,光如闪电,”匠人解释道,“猝然用于敌阵,可惊吓敌军人马,扰乱其阵型,或可作为特定时机(如总攻、撤退)的统一信号。”
我拿起一枚惊雷弹,掂量了一下,又仔细询问了其稳定性和安全性。在得到基本可靠的答复后,我指示他们在远处的空旷地带试验了一枚。
引信点燃,抛出。片刻之后,“轰!”一声巨响!虽然隔着一段距离,那声音依然震得人耳膜嗡嗡作响,同时爆发出一团耀眼的白光,在夜色中格外醒目。爆炸过后,地面上只有一个浅浅的小坑,周围散落着一些纸片和泥土碎屑,并未见到什么有威胁的破片。
“很好。”我满意地点头,“信号弹优先保障通讯需求,颜色和亮度再做优化。惊雷弹严格控制威力,只求声光效果,绝不可越线!所有火药的配方、制作工艺,以及成品,都要分开储存,严格管理,由石秀你亲自负责,任何人不得擅动!”
“属下明白!”石秀沉声应道,眼中充满了对这神秘力量的敬畏。
巡查完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