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4章 军制革新(1 / 2)

加入书签

如兰心中的忧虑,如同阴霾,虽不浓重,却挥之不去。在一次回盛家探望父亲盛紘,与兄长长柏叙话时,她忍不住将这份对儿子文彬性情的担忧倾诉了出来。长柏听后,沉吟片刻,道:“彬哥儿聪慧沉静,本是读书的好材料。只是过于内敛,确非长久之计。六妹妹(明兰)如今阅历深厚,见识非凡,且极会教养孩子。你看她膝下的团哥儿、次子,乃至孙辈顾铮,皆是个顶个的出色,不仅学业武艺不凡,为人处世也颇有章法。你不妨带着彬哥儿多去顾府走走,让六妹妹看看,或能有些启发。”

兄长的话点醒了如兰。是啊,她怎么忘了六妹妹!明兰的智慧与能耐,她是亲眼所见,亲身经历的。当年在盛家闺中,明兰便是姐妹中最沉得住气、最有成算的一个;后来嫁入侯府,那般复杂的局面也被她料理得井井有条;如今更是编着了连顾侯爷都赞不绝口的《知否札记》。若能得她指点一二,对彬儿定然大有裨益。

于是,如兰寻了个由头,精心备了些礼物,带着文彬来到了宁远侯府。明兰听闻如兰母子到来,很是高兴,亲自在花厅接待。她见文彬规规矩矩地行礼问安,举止文雅,面容清秀,眼中便先有了几分喜爱。

叙过家常,如兰便寻了个机会,略带愁容地向明兰说起了文彬过于内向、不善言辞的烦恼。“……这孩子,心思是好的,书也读得极好,就是太闷了些,整日里只知抱着书本,见了生人也不爱说话,连跟他父亲,话都不多。我真怕他将来……”

明兰安静地听着,目光温和地落在安静坐在一旁、微微低着头的文彬身上。她并未立刻发表意见,只是含笑对如兰道:“五姐姐不必过于忧心。孩子性情各异,彬哥儿沉静好学,已是难得。且让我与他相处些时日看看。”

她转而看向文彬,声音放缓,带着一种能让人心安的力量:“彬哥儿,平日里都喜欢读些什么书?”

文彬抬起头,接触到明兰柔和而鼓励的目光,不像母亲那般带着明显的焦虑,他紧绷的心弦微微松弛了些,轻声答道:“回姨母的话,正在读《论语》和《诗经》。”

“哦?《诗经》开篇‘关关雎鸠’,你觉得这诗好在哪里?”明兰随意地问道,像是闲谈。

文彬想了想,认真地回答:“词句优美,写君子思慕淑女之情,发乎情,止乎礼。”

“说得不错。”明兰赞许地点点头,又道,“不过,姨母倒觉得,这诗不止于此。你听那‘参差荇菜,左右流之’,淑女劳作之态,活泼生动;‘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君子相思之态,真切动人。读书,不仅要明其理,也要会品其趣,感其情。若只当道理记下,便失了许多滋味。”

文彬微微一怔,他读书向来注重义理,先生也是如此教导,从未有人跟他说过要“品趣”、“感情”。他不由地抬起头,更专注地看向这位气质雍容、言谈与众不同的姨母。

明兰见他似有所动,便笑道:“我府上藏书颇多,有些杂书游记,颇有趣味。你若得空,常来姨母这里坐坐,看看书,陪姨母说说话,可好?”

文彬看着明兰真诚而温和的笑容,心中莫名生出一丝向往,他下意识地点了点头。

自此,文彬便成了宁远侯府的常客。明兰待他,与对待自己的孙辈并无二致,却又更添了一份因了解其性情而生的细致耐心。她并不急于教导他什么大道理,而是先从“趣”字入手。

她会在文彬来时,并不总是让他埋头苦读,而是时常将他唤到自己的“绍德斋”,亲自指导他写字。她并不苛求笔画的绝对工整,而是引导他体会运笔的韵律,感受不同字体的气韵风骨。“字如其人,并非指外形相似,而是指字里行间流露出的精气神。你的字端正有余,却少了几分舒展与灵动。来,放松手腕,想象这笔墨不是任务,而是你在说话,在表达。”明兰握着文彬的小手,带着他一笔一划地写,她的声音平和,手上的力道温暖而稳定。文彬起初有些僵硬,但在明兰耐心的引导下,渐渐放松下来,笔下似乎也真的多了几分以往没有的流畅意味。

更多的时候,明兰会给文彬讲故事。她讲的不是枯燥的圣贤典故,而是《知否札记》中记录的一些真实经历改编的小故事,或是她年轻时在宥阳老家、在京城听闻的奇闻轶事。她会讲某个看似憨厚的商人如何凭借诚信赢得巨大财富,讲某个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a5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