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4章 风言风语显人心(1 / 2)

加入书签

顾侯夫人女学招收贫家女的消息,终究是纸包不住火,很快便在宥阳的上层社会传开了。

起初,只是一些窃窃私语和难以置信的猜测。

渐渐地,各种反应开始浮出水面,如同预料般,质疑和反对的声音占据了主流。

一些自诩清高的乡绅和旧式文人先难。

在一次由本地致仕官员举办的文会上,便有人捻着胡须,摇头晃脑地议论道:“顾侯爷英明一世,怎奈内帷不修,任由夫人行此悖逆礼法之事?女子无才便是德,此乃古训。

如今竟连那等粗鄙贫女也招入学堂,与官宦千金同处一地(虽则分舍,但在他们看来已是大逆不道),成何体统?岂不是混淆尊卑,败坏风气?”

更有甚者,将此事上纲上线,联系到朝政:“如今边关不靖,国库空虚,正应劝课农桑,厉行节俭。

顾夫人此举,看似慈善,实则靡费钱财,助长贫民不安分之心,于国于家,恐非幸事。”

言语间,竟隐隐有将矛头指向顾廷烨纵容家属、不谙政事之意。

那些原本将女儿送入女学“内舍”

的官宦富商之家,反应则更为直接和激烈。

几位与明兰相熟的夫人,先是委婉地登门拜访,表达她们的“担忧”

“顾夫人,您菩萨心肠,怜贫惜弱,我们是知道的。

只是……这女学里如今鱼龙混杂,我们家姑娘金尊玉贵惯了,万一沾染了些不好的习气,或是被冲撞了,可如何是好?”

一位通判夫人皱着眉头说道。

另一位富商太太说得更直白:“夫人,不是我们势利眼。

这学堂的档次,终究是靠学生撑起来的。

如今什么人都往里收,只怕……只怕日后说起顾家女学,人家都以为是那等不入流的地方,反倒连累了咱们这些正经小姐的名声。

这束修,我们交得可不便宜啊!”

甚至有人开始以退学相威胁:“若此事不能妥善解决,为了小女的名声着想,我们也只好……另寻他处了。”

面对这些或含蓄或尖锐的质疑,明兰早有心理准备。

她既不卑不亢,也并未动怒,而是耐心地一一解释。

对那几位夫人,她温和而坚定地说:“诸位夫人的担忧,明兰明白。

请放心,内舍外舍,不仅分舍而教,连授课时辰、活动区域都是严格分开的,绝不会相互干扰。

至于学堂档次,明兰以为,学堂之贵,不在学生出身,而在教学之精、风气之正。

我顾家女学,立身之本乃是教导女子明理向善,而非攀比门第。

若因招收几个贫寒向学之女便降低了档次,那这档次,未免也太脆弱了些。

况且,”

她话锋一转,带着一丝不容置疑的力度,“正因有诸位家风清正、教养良好的小姐在,才更能为那些贫寒女子树立榜样,引导她们向上,这才是真正的功德。”

她的话,既表明了态度,也暗含了对那些只重门第之人的反驳,更抬出了“功德”

二字,让那些夫人一时难以辩驳。

对于外界的流言蜚语,明兰则采取了不予理会、用事实说话的态度。

她更加用心地经营女学,确保内舍的教学质量和生活环境不受任何影响,同时严格管理外舍,注重学生的品行教育。

她甚至偶尔邀请一些开明的地方官员或士绅夫人来参观女学,让她们亲眼看到外舍女孩们的刻苦努力和积极变化。

然而,压力并非只来自外部。

盛家那边,王氏也听到了风声,特意写信来,字里行间充满了担忧,劝明兰莫要太过特立独行,以免引来祸端。

连一向支持她的华兰,私下里也表示不解,觉得她这是在自找麻烦。

这一切,明兰都默默承受着。

她深知,打破千百年来的观念壁垒,绝非易事。

每一次非议,每一次质疑,都像一根根鞭子抽打在她身上,但她心中的信念却愈坚定。

她相信,自己做的是一件正确的事,是对那些被忽视的生命的一种尊重和给予。

她不能因为畏惧人言,就放弃那些渴望改变命运的眼睛。

顾廷烨将这一切看在眼里,虽未多言,但行动上却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a5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