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1章 璞玉蒙尘待切磋(2 / 3)

加入书签

,并不立刻翻阅,而是先掂了掂分量,微微颔:“倒是写了不少。”

然后,他才开始一篇篇仔细看了起来。

书房里顿时安静下来,只剩下纸张翻动的沙沙声。

明兰亲自端了茶进来,见气氛严肃,便悄悄退了出去,轻轻带上了门。

长栋的心提到了嗓子眼,紧张地看着顾廷烨的表情。

只见顾廷烨时而眉头微蹙,时而指尖在某个句子下轻轻一点,时而又若有所思。

他的表情并无太多变化,却自有一股沉凝的气场,让长栋大气也不敢出。

时间仿佛过得格外漫长。

终于,顾廷烨看完了最后一篇,将文稿轻轻放在桌上,端起茶杯呷了一口,并未立刻点评。

长栋的心沉了下去,手心微微出汗,低声道:“二姐夫,我……是否写得不堪入目?”

顾廷烨放下茶盏,看了他一眼,忽然笑了笑:“不必妄自菲薄。

基础是扎实的,四书五经是读透了的,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这些格式章法,也并无错漏。”

长栋刚松了一口气,却听顾廷烨话锋一转:“但是——”

这一个“但是”

,让长栋的心又提了起来。

“但是,你的文章,匠气太重,灵性不足。”

顾廷烨一针见血,“过于追求辞藻的工整和典故的堆砌,却失了最要紧的‘己见’。

读起来四平八稳,挑不出大错,却也让人记不住任何一句话。

就像……”

他略一沉吟,找到了一个恰当的比喻,“就像一壶温吞水,解渴,却无滋味。”

长栋的脸瞬间涨得通红,感到一阵无地自容。

顾廷烨的点评,犀利精准,恰恰点中了他心中一直隐约感觉到、却又说不清道不明的困境。

书院里的先生多是夸他用功,格式无误,却从未有人如此直接地指出他文章缺乏灵魂。

看着他窘迫的样子,顾廷烨语气缓和了些:“这并非你一人之病,乃是许多闭门苦读、缺乏历练的学子通病。

你年纪尚轻,又久在闺塾,所见所闻有限,笔下自然难以生出真知灼见和磅礴之气。”

“那……那我该如何改进?”

长栋急切地问道,眼中充满了求知的光芒。

顾廷烨并未直接回答,反而问道:“你为何想要科举入仕?”

长栋一怔,下意识地答道:“自然是……光耀门楣,不负父母师长期望,也能……为国效力。”

这是标准答案,他说得流畅,却少了几分自内心的笃定。

顾廷烨目光如炬,看着他:“这是别人告诉你的道理。

你自己呢?你寒窗苦读十数年,可曾真正走出书斋,看看这世间百姓是如何生活的?可曾想过,若你为官,究竟要为他们做些什么?你要做的,是一个只会循章办事的庸吏,还是一个能真正体察民情、为民请命的良臣?”

一连串的问题,如同重锤,敲在长栋的心上。

他张了张嘴,却现那些书本上的大道理,在二姐夫锐利的目光下,显得如此苍白无力。

他从未如此深刻地思考过这些问题。

他读书,似乎就是为了读书,为了考取功名,仿佛那是人生唯一设定好的路径。

看着他茫然又深受震动的样子,顾廷烨知道,火候到了。

他需要的,不是具体的写作技巧,而是一次认知上的冲击和视野的开阔。

“文章,乃心之声。”

顾廷烨缓缓道,“心中没有沟壑,笔下如何能有山川?心中没有黎民,策论如何能切中时弊?从明日开始,你不必急着做新文章。

我会让人带你出去走走,去看看宥阳的市集,去看看田间的农夫,去听听茶馆里百姓的闲聊。

回来之后,将你所见所闻所感,如实记下,不必讲究格式辞藻,只需记下最真实的想法。”

他顿了顿,又道:“此外,我书房里有些杂书游记、地方志以及我早年的一些笔记,你不妨看看。

科举虽考圣贤书,但圣贤之道,终究要落在实处。”

长栋听得怔住了,随即眼中爆出惊人的光彩!

他从未听过这样的读书方法,只觉得一扇新世界的大门,正在向他缓缓打开!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a5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