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寿安堂的晨昏(1 / 2)

加入书签

那枚青玉平安扣紧贴着胸口,温润的触感仿佛带着寿安堂特有的沉静气息,熨帖着盛明兰连日来紧绷的心弦。

栖霞阁西厢房那甜腻的熏香和无处不在的窥探目光,在寿安堂清苦的药味和沉郁檀香面前,显得格外污浊。

搬离栖霞阁,住进寿安堂的东厢房,如同从阴冷潮湿的蛇窟,骤然踏入了一片古木参天的幽静森林。

阳光透过雕花窗棂,在光洁的青砖地上投下斑驳的光影,空气里只有佛珠轻叩的嗒嗒声和偶尔翻动书页的沙沙响。

明兰知道,这并非简单的住所变迁。

这是老太太无声的宣告,是对她的一种接纳,更是一种更深层次的考验。

在寿安堂的日子,节奏舒缓而沉静。

晨起,房妈妈会带着两个小丫头送来温水,伺候梳洗。

早膳在小花厅与老太太同用,不过几碟清淡小菜,一碗清粥,食不言寝不语。

之后,明兰便去学堂听庄先生讲学,午膳后小憩片刻,下午才是重头戏——老太太的“教导”

时间。

这教导,绝非寻常闺阁女儿学习的针线女红、琴棋书画。

老太太的书房里,不见绣架,不闻琴音,案头摆着的,是厚厚的账册、黄的契书、泛黄的舆图,还有几卷装订得整整齐齐的……府中历年往来的礼单和人情记录。

“过来。”

老太太的声音不高,带着一种久居上位的威仪。

她示意明兰坐到她身边的小杌子上,枯瘦却异常稳定的手指点着摊开的一本账册。

“看看这个。”

明兰依言看去。

那是一本记录府中各处月例开支的流水账。

密密麻麻的数字,分门别类:各房主子的份例、下人的月钱、四季衣裳、饮食采买、炭火灯油、车马修缮……条目繁多,琐碎至极。

“看出什么了?”

老太太问,目光落在明兰脸上。

明兰凝神细看。

她调动起姚依依在民事法庭经手无数经济纠纷卷宗练就的敏锐,目光在数字间快穿梭。

很快,她指着其中一项:“祖母,采买司每月购入的银霜炭,数量似乎……比各房实际领用的总和,多出三成?而且……价格也比市价高了两成。”

她又指向另一处,“针线房的丝线采买,数量庞大,但近半年府中并未添置多少新衣,且……下人们领用的针线份例里,丝线比例也偏低。”

老太太眼中闪过一丝极淡的赞许,快得几乎抓不住。

“眼力不错。”

她拿起另一本册子,翻开一页,“这是去年腊月,林氏院子里报上来的额外开销单子。

添置锦缎十二匹,狐裘两件,金簪三支,玉镯两对……说是老爷赏的,账却走的是公中。

你再看看这个……”

她又翻开一本陈年的账册,“这是五年前,王氏刚掌家那会儿,她娘家兄弟娶亲,府中‘贺礼’一项,支出了白银八百两。

而当时府中账面现银,不过一千两出头。”

一桩桩,一件件,看似平常的开支,在老太太的指点下,如同被剥开了华美的外衣,露出内里盘根错节的利益输送、中饱私囊、人情攀附的丑陋脉络。

王氏的娘家,林噙霜的私欲,管家婆子的贪墨,各处管事的手段……如同蜘蛛网般在账册的字里行间清晰显现。

“管家理事,”

老太太的声音平静无波,却带着洞察世事的沧桑,“看的不是你会拨多少算盘珠子,会记多少流水账。

看的是你的眼力,你的心术,你对人心的把握。

每一笔开支背后,都站着一个人,藏着一段关系,牵着一份利益。

理不清这些,你就算把算盘拨烂了,也管不好这个家,更守不住自己的立锥之地。”

她拿起一本厚厚的、用锦缎包裹的册子,递给明兰。

“这是府中历年与京城各府、各衙门、乃至宫中一些不起眼处的人情往来记录。

谁家娶亲,谁家添丁,谁家老人过寿,谁家子弟中了举,盛家送了些什么,对方回了些什么礼,礼单轻重几何,回礼厚薄几分……都记在这里。”

明兰翻开册子,里面蝇头小楷记录得密密麻麻,时间、人物、事件、礼单、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a5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