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五十五章:作战布置之经济手段2(1 / 2)

加入书签

定价权……

一头牛,一只羊晋商说值多少钱就多少钱,王公们根本就没有的选。

就这样,王公贵族的牲畜草场,甚至是属民的赋税,慢慢的都变成了晋商的抵押品。

晋商就是用这一张张小小的印票,织就了一张越收越紧的大网,把高高在上的蒙古统治阶层牢牢的套住,让他们成了自已的高级打工仔。

光靠几个大商号和王公的印票,还不足以控制整个草原的经济,于是晋商把金融的毛细血管,铺到了蒙古草原的每一个角落。

这就靠他们强大的票号,比如著名的日升昌,蔚泰厚等票号,他们在归化,张家口,库伦,甚至是更远的乌里雅苏台,科布多都设有分号。

这些票号解决了远程资金流动的大问题,蒙古牧民卖了羊皮给晋商,拿到的可能不是现银,而是一张汇票。

他们可以去归化城的分号凭票取钱,或者是直接把汇票转手给其他商人购买货物。

而晋商从内地采购货物,也不用真金白银的长途押运,通过票号网络就能把资金汇到采购地。

这大大降低了贸易风险和成本,让晋商的商业触角,能延伸到草原最偏远的地方。

更重要的是,这套覆盖整个蒙古草原的金融结算网络,使得资金流动完全就掌控在晋商体系之内。

蒙古的经济血液怎么流,流到了哪里,流多少,晋商都看的一清二楚,并且能施加决定性的影响。

一个普通的蒙古牧民,可能一辈子也没离开过自已的旗,但他养的羊,买的茶,借的钱,都在无形中被这张庞大的金融网络所记录和支配。

山西票号史就明确的指出:“票号分支机构之遍设于各埠,不特为国内汇兑之枢纽,即边陲蒙藏各地,亦莫不有山西票庄之足迹。”

事实上印票这种高端的玩法只针对王公喇嘛,晋商很快就把这套模式,降维打击用到了普通牧民身上。

王公贵族们欠了晋商巨债还不上怎么办?

简单的很呐,把债务转嫁或者是摊派给属下的牧民呀。

《清实录》里记载,乾隆皇帝都看不下去了,多次下旨训斥蒙古王公:“尔等蒙古,习于安逸,不知节俭,将属下人等马匹牲畜恣意妄费,或赊与商人,或抵偿债务,致令属下人等生计窘迫。”

但这些还只是官方的转嫁摊派,晋商自已更是直接下场,把高利贷的触角伸向每一个蒙古包。

晋商发明了更亲民的借贷方式……小印票,或者干脆就是白条。

牧民春天青黄不接,要买粮……借;

冬天需要布匹茶叶御寒……借;

想扩大畜群买点牛羊……还是借;

而牧民借的这小印票,利息可比晋商借给王公贵族喇嘛的印票黑多了。

小印票的利息,普遍采用月滚利,季滚利,甚至是羊羔利,也就是借一还二。

俄国学者波兹德涅那夫,在《蒙古及蒙古人》这部实地调查巨著里,写的清清楚楚:“晋商向蒙古人放贷的利率,通常是月息三分,且多为复利计算。一旦到期无力偿还,债务将像滚雪球一样的迅速膨胀。”

打个比方:一个牧民借了十两银子买生活必需品,按复利滚上两三年,就可能变成了几十两。他拿什么还?唯一的指望就是他赖以生存的牛羊牲畜。

这就引出了晋商最核心的掠夺手段:牲畜抵押与折价权。

在蒙古草原,牛羊马驼它不是肉,也不是奶,那是硬通贸,是行走的黄金白银。

晋商深谙此道,他们放贷给牧民的时候,合同里往往就写明以牲畜做抵押。

而到期还不上,这实在是太好了,晋商直接收牲口。

关键的来了,这些牲口值多少钱?谁说了算?

当然是晋商说了算啊,他们早已经掌握了定价权。

他们更是利用牧民不知道外界牛羊马驼价格的信息差,以及对交易渠道的绝对控制,把牧民们抵押的牲畜价格,压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

《清稗类钞农商类》记载:“蒙人售牲畜于旅蒙商,值十仅得四五,商复以值四五之牲畜运至内地,鬻之即值十矣。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