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9章 误打误撞(2 / 2)

加入书签

太爷和秦太奶入土时,家中都没好条件打棺材,只一扇薄木板,上面覆着草席,草草了事。

这么多年,早已朽烂看不出模样了。

秦家打了两口好棺,将老两口入棺,又专门请抬棺送葬的夯汉,道士僧人相随,一路撒着纸钱,从车前县护送到安溪县。

安溪县这边早已经选好址,动好土,待到六月六日这天,送葬的队伍一路吹着唢呐进入安溪县范围内,其浩大的声势引来不少八卦群众。

得知这是院案秦扶清家的白事,便都急忙打听,这不打听不知道,一打听,这事一传十十传百的,县内百姓无不为秦扶清的孝心所动容。

孝在古时有多重要无需多提,只说选拔人才的科举制还没出现之前,为了遏制门阀取第,察举制应运而生。

世人熟知的卧冰求鲤等孝相关的故事,如今看来愚昧且不合理,其实大多都是察举制时期,一些人为了刷孝名,做给旁人看的。

至于其中真心有多少,见仁见智。

自汉代董仲舒提出“独尊儒术”

,又提出天人合一、三纲五常,彻底把孝与儒家绑定起来,后世对孝的尊崇,一点都不比古时候少。

越是专制刻板,越是有人起逆反心理,可孝就像是仙人手中的捆仙绳,唐僧嘴里的紧箍咒。

父母待子,与子女待父母,本就是相辅相成,相互成就的。

把孝当做紧箍咒来使用,高兴念一念,不高兴也念一念,世人才会写出哪吒割肉还母剔骨还父的故事来。

秦扶清给太爷爷太奶奶迁坟是出于孝敬阿爷的真心,却误打误撞碰到百姓心中最尊崇的那根筋。

他孝顺之名迅扩散,市井之间、街坊邻里,无人不知他的孝顺之举。

传到柳祥贵耳中时,柳祥贵大喜,天底下哪里有比治下出个十二岁的秀才更好的事?

如果有,那就是这个十二岁的秀才,还是个至纯至孝之人,就该天下扬名!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