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4章 国器铸心(3 / 4)
p>我拿起笔,在新的研计划上签下名字,笔尖落下的瞬间,仿佛听到了无数个像父亲一样的前辈在说:“做得好。”
“汪董,您看这组数据!”
小周忽然指着屏幕惊呼,“咱们的固态电池在-4oc环境下的容量保持率,比国际顶尖水平还高出3个百分点!”
我俯身细看数据曲线,指尖在屏幕上点出几个关键节点:“这意味着在青藏高原的无人区,在南极科考站,咱们的储能设备都能稳定运行。”
转头看向众人时,眼里的光比数据屏更亮,“知道为什么当年父亲执意要把研中心建在这片土地上吗?他说中国96o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藏着太多别人想象不到的工况需求——沙漠的高温、高原的低压、极寒地区的冰冻,这些不是实验室里的模拟数据能完全覆盖的。”
老李擦了擦眼镜,声音里带着感慨:“难怪您一直要求我们做全场景测试,原来早把国家的每一寸土地都装进心里了。”
“不止土地,还有人。”
我走到路线图前,在“2o3o”
那个年份旁重重画了个圈,“等新能源全面国产化那天,偏远山区的孩子能用上稳定供电的多媒体教室,渔民的冷藏船能在远海多停留半个月,这些比任何商业指标都重要。”
张工忽然想起什么,递来一份文件:“这是汪氏集团当年提交的海外合作方案,记得老董事长当时说把生产线建在东南亚能省3o成本。”
我翻了两页便放在一边,目光扫过窗外林立的厂房:“成本账好算,民心账难算。
咱们的电池里不仅有正极材料,还有几百万产业工人的生计,有一个民族挺直腰杆的底气。”
晨光渐浓时,研部的打印机吐出新的测试报告。
我在扉页写下“为国铸器”
四个字,忽然听见走廊里传来年轻工程师的对话:“听说汪董拒绝了跨国公司的天价收购?”
“她昨天说,有些东西再贵也不能卖,就像咱们的国界线,一寸都不能让。”
走廊尽头的咖啡机旁,两个刚换班的工程师正对着显示屏比对参数,对话声顺着通风管飘进来:“上次那个北欧财团来考察,随行的翻译偷偷跟我说,他们老板准备了十个亿的诚意金。”
“十个亿?”
调试设备的实习生突然转过头,眼里满是惊讶,“那可是能让咱们实验室再扩建三倍的钱。”
“你懂什么。”
老李敲了敲他的操作台,“去年汪董带我们去参观国家能源馆,指着那些标着‘外国技术’的设备说,‘钱能买到图纸,买不到几代人攒下的经验’。
现在想想,她拒绝的哪是收购,是把咱们的根挖走啊。”
小周抱着一摞测试样本从库房出来,闻言接话:“前几天整理楚濂的旧文件,现他三年前就跟岛田重工签了‘技术共享协议’,说白了就是拿咱们的研究成果换股份。
汪董早就看穿了,才提前把核心算法加密——这哪是拒绝收购,是在给咱们的技术上保险。”
张工正在修改测试方案,笔尖顿了顿:“昨天开会时她还说,‘跨国公司买技术,就像买地里的庄稼,他们要的是一季收成,咱们得守着土地年年耕种’。
现在才算明白,她要的不是汪氏一家企业的风光,是让中国的新能源技术在世界上站得住脚。”
走廊里的讨论声渐渐低下去,取而代之的是此起彼伏的键盘敲击声。
我望着窗外泛起鱼肚白的天空,忽然想起父亲临终前说的话:“做实业就像种果树,你得盼着它年年结果,而不是急着把树砍了卖钱。”
此刻研部里跳动的数据曲线,何尝不是正在生长的年轮?
“汪董,低温测试数据出来了!”
实习生举着报告跑过来,声音里带着雀跃,“-25c循环5oo次,容量保持率92,远国际标准!”
我接过报告,在末尾签下名字时,听见身后传来年轻工程师们的低语:“等咱们的技术标准成了国际通用标准,看谁还敢说中国造不出顶尖电池。”
我合上报告时,指尖轻轻触到父亲留下的钢笔。
二十年前他在实验室里对我说:“绿萍,搞技术不能只盯着眼前的专利,得看十年后、五十年后,这片土地会因为我们的努力变成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a5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