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2章 汪氏集团:亚洲十强崛起之路与领航者汪绿萍(3 / 4)

加入书签

场对钙钛矿电池的需求缺口达 30Gw,而我们的订单储备已覆盖未来 18 个月的产能,产能利用率始终保持在 92% 以上,何来过剩之说?”

我抬手示意助理投影出订单明细表,继续说道:“至于香水珠宝板块,我们并非简单跨界。香水业务的‘东方韵’系列,核心团队是从国际奢侈品集团挖来的调香师,结合华国传统草药研发,去年在上海进博会拿下 3.2 亿元订单;珠宝板块则聚焦‘非遗工艺现代化’,与故宫文创合作推出的‘太和殿瑞兽’系列,客单价突破 20 万元仍供不应求。品牌定位不仅没模糊,反而形成了‘科技 + 文化’的双驱动优势。”

记者显然并未满意,追问更加直接:“还有一个敏感问题 —— 外界注意到,汪氏集团在获得政府‘绿色能源产业扶持计划’资金后,短短三个月就完成了上下游 12 家配套企业的并购。有声音质疑这其中存在‘政企关系特殊化’,甚至猜测你们借助政策红利挤压同行生存空间。您如何证明这些并购的公平性与合理性?”

闻言,我的眼神多了几分严肃,却依旧条理清晰:“这个问题我必须郑重回应。首先,政府的扶持资金有严格的监管流程,每一笔支出都需提交用途报告,审计部门每季度都会核查,我们的资金使用情况在发改委官网可查,绝无‘特殊化’可言。其次,12 家配套企业的并购,是基于产业链协同的市场化选择 —— 这 12 家企业中,8 家是因技术落后、资金链断裂面临破产的中小厂商,我们并购后投入 2.3 亿元进行技术改造,保留了 90% 的员工;另外 4 家是拥有核心专利的创新企业,我们通过股权合作实现技术共享,比如苏州那家玻璃基板厂,并购后其产品良品率从 68% 提升至 95%,反而帮助它打开了国际市场。”

我从容拿出一份由第三方机构出具的产业链评估报告,推到记者面前:“这是普华永道出具的并购影响评估,报告显示,我们的并购让区域内光伏配套产业的整体利润率提升了 18 个百分点,带动了 3000 多个就业岗位,何来‘挤压同行’?政企合作的本质是‘政策引导 + 市场运作’,我们只是抓住了政策机遇,做好了分内之事。”

记者沉默片刻,抛出了最后一个尖锐问题:“最后想问汪董事长个人。一年前您同时肩负照顾前董事长(您的家人)与执掌集团的双重压力,有媒体曾拍到您深夜从医院赶往工厂的照片。有人质疑,家庭事务是否会分散您的精力,甚至影响集团的战略决策?您如何平衡家庭与事业,又如何让投资者相信您的精力足以支撑亚洲十强企业的运营?”

这个问题带着几分人文关怀,却也暗藏对 leadership(领导力)的质疑。我眼中闪过一丝温柔,随即恢复坚定:“首先,照顾家人是我的责任,也是我力量的来源。前董事长教会我‘责任与担当’,这份信念支撑我在困难时不退缩。其次,精力管理的核心是‘制度而非个人’—— 汪氏集团早已建立现代化的治理结构,设有战略、风控、薪酬三个独立委员会,11 位高管中有 8 位来自行业顶尖企业,即使我因家庭事务短暂离岗,集团运营也能保持高效稳定。”

我笑着补充:“至于投资者的信任,数据是最好的证明。我们上半年净利润同比增长 75%,股息支付率提升至 40%,前十大股东中没有一家机构减持。上个月我参加香港投资者交流会时,有位外资基金经理说:‘我们投资汪氏,不仅因为你们的业绩,更因为看到汪董事长既能在医院病床前尽孝,又能在董事会上精准判断行业趋势 —— 这种兼顾责任与能力的领导者,才是企业长期发展的基石。’”

记者放下钢笔,眼中露出敬佩之色:“感谢汪董事长的坦诚回应。通过今天的对话,我们不仅看到了汪氏集团的发展密码,更看到了一位企业家在面对质疑时的从容与底气。”

我微微颔首,目光望向窗外的汪氏总部大厦:“所有的质疑,最终都能用时间和数据回答。汪氏集团会继续脚踏实地,用更扎实的业绩回报社会、回报投资者,也为华国企业走向世界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

采访结束后,《财经日报》以 “汪氏集团:亚洲十强的崛起,华国经济的新动力” 为题,对我这个汪氏集团董事长进行了大篇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a5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