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1章 光的疆域:汪氏与世界的对话(3 / 4)

加入书签

起步阶段。” 他翻到某一页,镜头对准泛黄的纸页,“没想到三十多年后,竟是华国企业在改写游戏规则。”

我望着研发中心广场上陆续集结的员工,他们正抬头注视着顶楼的国旗,队列里有刚入职的博士生,也有在车间干了二十年的老技师。“规则从来不是写在纸上的,是干出来的。” 我声音里带着笑意,“教授您来北京时,我带您去看看河北的光伏小镇,那些在屋顶安装太阳能板的农民,现在也能看懂等离子体的基础原理了。当技术真正扎根大地,才会生长出最坚韧的力量。”

屏幕里传来钢笔划过纸张的声音,弗里克在笔记本上写着什么,蓝眼睛里的光比彩虹更亮。“汪董,关于《等离子体技术伦理白皮书》,我想加入一条 —— 鼓励企业间的技术互授。”

我朝他举杯,茶杯里的龙井在晨光里舒展:“那我们就用这杯茶,预祝人类能源史的新篇章,由无数双手共同书写。”

国旗的红色在风里舒展成饱满的弧,金丝绒般的旗面掠过顶端的滑轮,发出细碎的摩擦声,竟与实验室里等离子体的嗡鸣形成奇妙的共振。我眼角的余光瞥见研发中心大厅里,不知何时聚拢了数十名员工,他们举着手机拍摄国旗,白大褂的衣角在穿堂风里此起彼伏,像一群振翅欲飞的白鸽。

“这面旗升起的速度,比我预想中快了十八个月。” 弗里克的声音里带着笑意,镜头里他正调整角度,让屏幕能同时容纳国旗与研发中心的穹顶,“1985 年我在中关村看到的还是平房作坊,现在却能见证华国企业定义全球能源标准,真是令人惊叹。”

我抬手理了理鬓角被风吹乱的碎发,指尖触到微凉的耳垂 —— 那是二十年前在慕尼黑跳蚤市场买的银质耳钉,刻着小小的星轨图案。“教授见过春汛时的长江吗?” 我望向屏幕里他困惑的眼神,继续道,“起初只是冰层下的细流,一旦破冰,便会裹挟着千万股支流奔涌向前。汪氏不过是最先撞碎冰层的那一块石头,真正推动浪潮的,是整个行业的创造力。”

风忽然转了向,国旗猎猎声里混进员工们压抑不住的欢呼。我看见首席工程师老陈正把安全帽举过头顶,他鬓角的白发在朝阳里闪着光 —— 三年前他因研发受阻在实验室哭红过眼睛。“您的员工似乎比您更激动。” 弗里克的目光追随着镜头外的动静。

“他们该激动。” 我语气里带着温柔的骄傲,“那个举着蓝色文件夹的年轻人,是刚从麻省理工回来的博士,放弃了硅谷的高薪;穿灰色工装裤的姑娘,去年冬天在漠河实验站待了整整三个月,脸冻得像红苹果;还有老陈,他儿子昨天刚满月,今天一早就抱着婴儿房的等离子体供暖设计图来加班。” 我忽然提高声音,让大厅里的员工都能听见,“告诉大家,今天的测试数据,我们会同步发送给全球三十七个合作实验室!”

欢呼声浪差点掀翻屋顶时,弗里克忽然举起手里的笔记本:“汪董,我刚在白皮书补充条款里加了一条 —— 建议每年在华国举办全球等离子体青年论坛。” 他翻到新写的一页,镜头特写着遒劲的钢笔字,“让非洲的技术员、南美的工程师、欧洲的研究员都来这里交流,就像当年您去慕尼黑那样。”

国旗在风里发出啪嗒的声响,仿佛在为这个提议鼓掌。我转身望向窗外,物流中心的车队正缓缓驶出大门,车身上 “共享能源,共筑未来” 的标语在晨光里格外醒目。“这个建议很好,我们可以设立专项基金,资助发展中国家的青年学者来华进修。” 我调出一份文件,显示着汪氏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合作意向,“而且我计划在雄安新区建一座国际能源博物馆,把各国的能源发展史都陈列进去 —— 让孩子们知道,人类对抗能源短缺的战争,从来不是孤军奋战。”

弗里克忽然对着镜头敬了个不标准的礼,蓝眼睛里闪烁着泪光:“等北京论坛结束,我想带我的孙子来看看这面旗。告诉他,曾经有位华国女企业家,用二十年时间证明了一件事:真正的强者,不是筑起高墙,而是搭建桥梁。”

风渐渐平息,国旗在顶端稳稳舒展,将阳光折射成一道金红色的光带,恰好落在我面前的控制面板上。我伸手按灭了通话键,转身时正对上员工们亮晶晶的眼睛。老陈忽然喊道:“汪董,非洲的合作方发来了贺电!”

我接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a5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