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7章 “和而不同”:华国香料标准的全球征途(2 / 3)

加入书签

说那是他爹传下来的手艺,结果被法国采购商用镊子挑着扔垃圾桶,说‘一股子柴火味’。”

小周猛地抬头,眼眶亮得惊人:“昨天那个法国采购商也来了!就在那边的凉棚里,正拿着咱们的色谱分析报告跟翻译吵架呢!” 顺着他指的方向,果然看见个西装革履的外国人正对着白皮书比划,而围在他身边的种植园主们,手里都捏着印着汪氏 logo 的检测报告单。

一个皮肤黝黑的园主突然举着白皮书跑过来,用夹杂着闽南语的马来语喊道:“汪董,按您说的阴干三天,肉桂出油率涨了两成!” 他身后跟着十几个捧着鲜果的工人,竹篮里的山苍子还沾着晨露,果皮上的纹路清晰得能数出脉络 —— 那是按华国标准培育的新品种。

我把白皮书递回去时,发现封底粘着张泛黄的照片。是去年小周在简陋的农舍里,用手机闪光灯照着翻译检测规程的样子,照片边角还留着雨水浸泡的痕迹。“你看,” 我拍了拍他的后背,“他们不是在请教我们,是在捡回本该属于这片土地的尊严。”

远处传来孩子们的笑声,一群穿着校服的孩子正围着我们的移动检测车转圈。车身上 “华国香料技术支援” 的红色大字在阳光下格外鲜亮,而去年同一位置,还贴着被人用油漆泼过的污痕。小周突然掏出手机对着车身上的标语拍照,说要发给他在农学院的老师:“去年老师还劝我转行,说华国香料出不了国门……”

我望着漫山遍野按标准修剪的香茅田,忽然想起出发前,王厂长非要塞给我一小瓶新提炼的沉香精油。“您闻闻这后调,” 当时他笑得眼角堆起皱纹,“按咱们自己的标准做的,比法国香水还多三层韵味。” 此刻风穿过香料田带来的气息里,果然混着那缕清冽的木质香,与去年被鄙夷的 “柴火味”,判若云泥。

我望着漫山遍野按照华国标准改良的胡椒藤,忽然想起三年前那个雨夜,十几个小厂老板挤在汪氏仓库里,用传真机逐页翻译国际标准的模样。

联合国粮农组织的视频会议弹出提示时,我正在车间检查新下线的智能蒸馏设备。屏幕里,印度代表主动提议将华国的 “低温冷萃工艺” 纳入全球香料加工指南,而半年前他们还在为保留传统工艺配额与我们据理力争。

“尊敬的华国代表,我们这不是妥协,” 对方在镜头前认真地说,“是你们证明了传统与创新可以共生。”

我转动无名指上那枚磨得发亮的银戒 —— 这是联盟成立时,百家企业用各自厂房的金属废料熔铸的,内侧刻着的 “和而不同” 四个字,此刻正随着手势反射出细碎的光。

“感谢您的认可,普拉卡什先生。” 我对着镜头微微颔首,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戒指内侧的刻痕,“您说的‘共生’,恰是我们这枚戒指上‘和而不同’的真谛。” 屏幕里各国代表的目光都落在我转动的银戒上,我忽然想起上个月在云南非遗工坊看到的场景,“就像普洱茶的渥堆工艺,我们用低温冷萃技术保留了它 600 年的发酵精髓,却让茶多酚的析出率提升了 47%—— 创新从来不是要打碎传统,而是给老手艺装上新齿轮。”

印度代表身后的技术顾问突然举起手,屏幕下方弹出他的身份标签:阿米尔?汗,香料工艺研究所主任。“汪董提到的齿轮比喻很精妙,” 他推了推眼镜,“半年前我们争论时,您说‘传统工艺需要的是保护而非供奉’,当时我以为是诡辩。直到上个月测试贵国设备,发现冷萃工艺能让印度檀香的留香时间延长三倍,却完全保留了檀木芯的温润感。” 他展示出两张色谱对比图,红色曲线代表传统蒸馏,蓝色曲线属于低温冷萃,在关键香气成分区域,两条线完美重合。

巴西代表突然笑着插话:“看来不止我们在偷师。” 他切换出本国热带雨林的航拍画面,“亚马逊的玫瑰木精油,用华国冷萃设备加工后,出口到法国的价格翻了一番。那些香水品牌说,终于闻到了‘带着晨露的木质香’。” 我注意到他的办公桌上摆着本《华国香料工艺大典》,书脊已经磨白,扉页上 “和而不同” 的题字清晰可见 —— 那是去年金砖峰会时,我亲手赠给他的。

普拉卡什先生忽然站起身,镜头随之晃动。他从陈列柜里取出个铜制蒸馏器:“这是我祖父传下来的工具,我们曾坚持只用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a5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