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章 夯土漾欢声(2 / 3)
把特大号铁锹,气沉丹田,暴喝一声,一锹下去,泥土纷飞,足足顶上三四个人半天的量!
周围民夫看得目瞪口呆,继而爆出震天的喝彩。
项羽豪气顿生,连着十几锹,硬生生一个人开出了一小段渠道,面不红气不喘。
他下意识摸了摸甲胄内侧的丝帕,仿佛能感受到虞姬的目光,嘴角不自觉地勾了勾。
“看到了吗?皆当如此奋力!”
他拄着铁锹,傲然道。
民夫们面面相觑,脸上是为难之色。
我们要有您这本事,还在这挖渠?
这时,负责该工段的法家出身的监察小吏,硬着头皮上前,行了一礼,声音虽有些颤,却依旧清晰地说道:“启…启禀大元帅,《大秦宪章》草案及《工程建设律》有规定,民夫每日工作量有定额,旨在爱惜民力,防止过度劳累引疾病…您…您刚才的示范,已远定额,若强求众人效仿,恐…恐违背宪章精神…”
空气瞬间凝固。
项羽身后的将领们手按剑柄,怒视这小吏。
民夫们更是吓得大气不敢出。
项羽脸上的得意僵住了,他盯着那小吏,又看了看手中铁锹,再看看那些明显不可能达到他标准的民夫,脸色一阵红一阵白。
他想起嬴政说过“宪章之下,人人平等”
,想起虞姬叮嘱他“莫要严苛”
的温柔声音,想起这新城的目的是“文明”
而非单纯的“强权”
。
半晌,他“哼”
了一声,将铁锹往地上一插,力道之大,直没入柄。
“某家…一时兴起!”
他丢下这句话,翻身上马,头也不回地走了。
只是那背影,多少有点悻悻然——回去怕是要被虞姬笑话“鲁莽”
了。
等他走远,工地上沉默片刻,突然爆出压抑不住的低笑声。
那胆大的小吏抹了把冷汗,腿一软,差点坐地上。
这事很快传遍工地,成了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项大将军力劈水渠,小法吏义正言辞”
的段子,给繁重的劳动增添了不少乐趣,也让“宪章”
这两个字,在普通民众心中不再是遥不可及的空文。
(二)市井的智慧与制度的温度
刘邦主管的“民事协调”
工作,更是将市井的活力和幽默带入了建设之中。
他现,单纯放工钱,虽然稳定,却少了点激励。
于是,他搞了个“劳动红旗手”
和“金点子能手”
的旬度评选。
被评为“红旗手”
的,不仅能多得几枚肉好,还能让穿着鲜艳衣服的“宣传队”
敲锣打鼓把喜报送到其居住的临时棚户区,家人脸上倍有光彩。
而“金点子”
更是五花八门。
有个老工匠提出在夯土中加入一定比例的石灰和细沙,能增加墙体硬度和防潮性,被采纳后,刘邦亲自给他戴了朵大红花,赏了足额半个月工钱,还把这种方法命名为“老马夯土法”
,乐得那老工匠见牙不见眼。
更有趣的是处理纠纷。
两个工队因为争抢一批上好的木料几乎动手,被拉到刘邦这里评理。
刘邦也不急着断案,先把双方领头叫到一起,拿出自己珍藏的一壶好酒(当然是兑了水的),每人给倒了一碗。
“来来来,先喝口酒,顺顺气。”
他笑眯眯地说,“都是为了咱启明城嘛,你说你们打起来,耽误了工期,守护者问起来,是我刘邦没管好,还是你们没干好?”
几碗“水酒”
下肚,气氛缓和不少。
刘邦这才开始分析,最后各打五十大板,又许诺下一批木料优先补偿这次“吃亏”
的一方,顺利化解了矛盾。
出来后,两边人互相看看,自己也觉得好笑。
从此,“找沛公评理先喝酒”
成了工地一景。
度支尚书萧何则展现了惊人的管理才能。
他建立的物资调度和账目体系,清晰高效。
但他并非冷冰冰的数字官员。
一次巡查,他现一群女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a5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