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 巴蜀传薪至(2 / 3)

加入书签

>

他将农业提升到了与祭祀、战争并列的高度,点明了其战略意义。

刘邦瞪大了眼睛,抓起一把粟米,任由它们从指缝间滑落,咂咂嘴:“他娘的……这得少饿死多少人,能多养活多少兵……哦不,多少百姓啊!”

他及时改口,但眼中的精光暴露了他最真实的算计——人口,就是力量。

第三箱物品,看似平凡,却蕴含着秩序的力量。

那是一套严格按照新标准制作的度量衡器:青铜尺、标准量斗、以及一组大小不等的权(砝码)。

负责此事的是一位表情一丝不苟的秦吏:“陛下,此乃依咸阳旧制,结合巴蜀实际,重新校验厘定之标准器。

误差已降至最低。

已命工匠依此制模,可批量铸造,分各地。”

萧何几乎扑了上去,他拿起铜尺与量斗,反复比对,又小心翼翼地掂量着那些权,激动得手指微颤:“好!

好!

好!

统一度量,商旅无诈,赋税公平,工造精准!

此乃富国之筋,强国之骨!

昔日始皇书同文、车同轨,今陛下再统度量,此乃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之盛举!”

他看到了经济秩序重建的关键。

最后一口箱子最为沉重,里面是上百卷用工整小篆抄录、并加以系统注释和摘要的缣帛。

内容包罗万象,儒家仁政、法家律条、道家哲思、墨家技巧、兵家韬略、农家要术……甚至还有一些从东海商会档案中梳理出的、关于海外地理和奇特物产的记录。

它们并非简单的堆砌,而是经过了初步的分类、归纳和去芜存菁,形成了一套易于传播和学习的“知识体系”

嬴政拿起其中一卷,展开,正是法家《韩非子》的节选,旁边还有用红笔标注的、关于其“法、术、势”

思想在具体治理中如何权衡取舍的按语。

“百家之学,各有其长,亦各有其短。”

嬴政的声音在殿内回荡,他目光扫过那些面露惊异的学者,“昔日稷下学宫,争鸣虽盛,然空谈者众,务实者寡。

更有甚者,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只为一家一姓之私利。”

他举起手中的书卷:“今日,朕令整理此书,非为复百家之言,乃为萃取精华,去其糟粕,化天下之私学,为文明之公器!

未来,‘文明火种’所至之处,不仅有新犁良种,更应有此开启民智、泽被苍生之学问!”

这番话,如同惊雷,炸响在众人心头。

这不仅仅是技术革新,这是思想层面的革命!

是要将知识从贵族的垄断、从学派的门户之见中解放出来,使其成为推动整个文明前进的动力!

项羽怔住了,他隐约感觉到,这比十万大军更可怕的力量。

刘邦收起了嬉笑,小眼睛里充满了前所未有的郑重。

张良深深吸了一口气,对着嬴政长揖到地:“陛下胸襟,囊括四海,泽被万民。

此非一代之典,实乃万世之基业!

良,拜服!”

展示结束,殿内久久无人说话。

空气中弥漫着一种混合着震惊、兴奋与沉思的复杂情绪。

那来自巴蜀的“薪火”

,不再是虚无缥缈的构想,而是化作了可触摸的犁铧、可品尝的粮食、可依循的尺度、可研读的典籍。

嬴政走到殿门口,望着远方依旧覆盖着白雪的山峦,声音平静却带着撼动人心的力量:

“北驱胡虏,东扫妖氛,此乃破旧。

然,破旧易,立新难。

新制度,需新技艺支撑,方不致沦为空中楼阁;新技艺,需新制度保障,方能星火燎原。

巴蜀之薪,今日已至。

它证明,我们所追寻之路,并非虚妄。”

他转过身,目光灼灼,扫过在场每一个人:

“带着这实实在在的希望,这足以养活万民、开启民智的力量,我们……该去咸阳了。

去那里,为我们亲手点燃的这文明之火,筑起一座足以遮风挡雨、让它永世不熄的殿堂!”

巴蜀传来的,不只是几件器物,几卷书帛。

那是文明的薪火,是未来的蓝图,是压垮旧时代怀疑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a5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