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 献计(1 / 2)
说起魏学曾此人,也是一个狠人,他于嘉靖三十二年考中进士,授职户部主事,后升任郎中。
曾坚决反对宦官为商人支取巨额粮草银而扬名。
不久后,升为光禄少卿,又升右佥都御史、巡抚辽东。
在辽东时,他用计擒获作乱的士兵黄勇;蒙古察哈尔部大举进攻永平,他进驻山海关,下令诸将追击至义院口,取得大胜,后升衔为右副都御史。
他还调换将吏,招纳降将,厘治屯田二千多顷,数次击败敌人,获朝廷封赏。
后因病离任,又被起用为兵部右侍郎,提督神枢营,旋即改任吏部左侍郎。
魏学曾因与内阁辅张居正不和,被贬回乡。
张居正去世后,他以南京户部尚书之衔致仕,魏学曾受命为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负责总督四镇军务。
他坚定支持主战,派兵击杀了河套回族部领唐兀·明安,因此被晋升为太子太保。
魏学曾长期投身军旅,终年奔波在外,与朝堂之上的那帮所谓“清流”
人士渐行渐远。
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在政治斗争方面的能力也逐渐有所下降。
毕竟,他本身就是一介文官,而文官与那些功勋贵族之间似乎存在着一道天然的鸿沟,难以真正走到一块儿去。
要知道,做到文武双全并非难事,但若是想要让文官和武官都对你心悦诚服、俯称臣,这可就绝非易事了,其中蕴含着极为高深莫测的学问和门道。
世间诸多事务,远远不是单纯地依靠武力拼杀就能解决得了的。
这里面牵涉到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利益纠葛以及各种微妙的情感因素等等,一切皆离不开人情世故啊!
望着那封来自朝廷的催战文书,魏学曾眉头紧锁,心中焦虑万分。
眼下局势紧迫,他实在别无他法,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后,最终决定采用以黄河水灌城的策略来应对当前的困境。
要知道,此计乃是原本历史上解决宁夏之战所使用过的战术。
而作为一名穿越而来的现代人,萧如薰对于这段历史自然是心知肚明。
他清楚地知晓,这个办法确实行之有效,并且最终也取得了胜利。
然而,一想到要用如此极端的手段去攻城掠地,他不禁心生怜悯与不忍。
毕竟,一旦实施水淹之计,城中那些无辜的百姓必将遭受池鱼之灾,伤亡惨重。
萧如薰暗自思忖着:“若是任由事态这般展下去,遭殃的终究还是那些手无寸铁的平民百姓啊!”
再者,回想起平日里与魏学曾和梅国桢二位大人的交往,他深知这两人皆是一心为民、踏实做事的好官。
如今他们面临如此艰难抉择,自己又怎能袖手旁观呢?
更何况,日后自己若想要入朝抗击倭寇,少不了还要仰仗他们二人的鼎力相助。
念及此处,萧如薰终于下定决心挺身而出,尽己所能地阻止这场可能引巨大灾难的行动。
………………
萧部大帐。
“两位大人,请!”
萧如薰面带微笑,礼数周全地将魏学曾和梅国帧二人迎入大帐之中。
待三人各自落坐之后,训练有素的下人们迅上前,恭敬地为他们奉上香茗。
“两位大人,请用茶!”
萧如薰再次客气地说道。
梅国帧轻抿一口茶水,然后缓缓放下手中的茶杯。
然而,他脸上却流露出一丝难以掩饰的不悦之情。
这并非是对萧如薰有所不满,而是因为此时与他同处一室的还有魏学曾——他们之间的不和早已是人尽皆知的公开秘密。
相比之下,魏学曾的养气功夫显然更胜一筹。
他面无表情,神色自若,仿佛周围的一切都无法影响到他分毫。
只是淡淡地开口评价道:“好茶!”
的确,这可是上等的碧螺春,一两茶叶便价值一百两银子,其品质之优可想而知。
就在这时,萧如薰开口说道:“今日,卑职特地邀请两位大人前来,实是有一件至关重要之事欲与二位相商!
乃是关乎如何攻破敌城的良策!”
话音刚落,他朝着左右挥了挥手,示意其余人等先行退下。
听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