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6章 文化传承,巩固成果(2 / 3)

加入书签

甘,“这些资料都是大家熬夜收集整理的,他们就是想毁掉咱们的心血,这次一定要让他们血债血偿!”

李思成攥紧拳头,指甲几乎掐进掌心,留下深深的月牙痕。“启动‘文化长城’计划!”他望向窗外,夕阳将供销社的招牌染成血色,仿佛预示着一场恶战,“从明天起,所有文化资料都要三重加密,编写组的人吃住都在指挥部。咱们不仅要防着他们明面上的破坏,更要小心那些看不见的暗箭!”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最动人的故事悄然发生。退休教师陈淑芬带着孩子们走访乡镇老人,在一间漏雨的土坯房里,发现了一本用红布包裹的《民间药方集》。老人颤抖着双手翻开,书页已经发黄变脆,“这是我爹传下来的,里面治疟疾的法子,比洋药还灵。当年闹瘟疫,要不是这些方子,村子里不知道要没多少人。”孩子们围坐在土炕上,煤油灯的光晕忽明忽暗,古老的智慧在这温暖的灯光下,一点点传递给下一代。

与此同时,乡镇广场上,“八十年代文化擂台赛”正如火如荼。张铁牛的儿子小胖穿着背带裤,脖子上系着红领巾,圆脸蛋涨得通红,大声背诵着新学的《节气歌》:“春雨惊春清谷天……”他腰间别着的铁皮青蛙玩具随着动作晃来晃去,仿佛也在为他加油助威。台下的乡亲们掌声、叫好声不断,气氛热烈非凡。

突然,人群骚动起来。几个戴着墨镜的陌生人大摇大摆地走进广场,手里举着印有“最新网络神作”字样的传单,彩色的图案在阳光下格外刺眼。“来看看啊,比老掉牙的故事有意思多了!”为首的男人怪笑着,金链子在阳光下晃得人睁不开眼,“什么牛郎织女,哪有咱们的修仙小说刺激!”

“哪里来的泼皮!”张铁牛的哨声划破长空,带着护镇队如猛虎般冲上前。红缨枪的枪穗缠住传单,用力一扯,传单顿时碎成漫天纸屑。“在这儿撒野?”他的大嗓门震得人耳膜发疼,“知道这广场上的石磨,磨过多少代人的口粮吗?知道这些老故事,教过多少孩子做人的道理吗?容不得你们这些跳梁小丑来捣乱!”

关键时刻,李思成走上前。他举起一本装订粗糙的乡土教材,封面上“1982年的夏天”几个字歪歪扭扭,却是孩子们的笔迹。“各位,这些老故事、老手艺,是咱们的根。”他的目光扫过人群,落在远处抱着铁环的少年身上,声音突然哽咽,“就像一棵树,没了根,再华丽的枝叶都是虚的。咱们的孩子,不能忘了自己的根,不能被那些乱七八糟的东西迷了眼!”

人群中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小芳抱着孩子挤到前排,孩子手里攥着刘奶奶送的剪纸书签,上面的小兔子栩栩如生。“李总,我想跟刘奶奶学剪纸,以后教我闺女。让她知道,咱们自己的东西才是最好的!”她的话音刚落,十几个年轻人纷纷举手报名学习传统手艺,眼中满是期待。

然而,王氏集团的报复来得猝不及防。一个暴雨倾盆的夜晚,电闪雷鸣,存放文化资料的仓库突然起火。火光冲天,照亮了整个夜空,噼里啪啦的燃烧声混着雨声,仿佛世界末日的前奏。小苏冒雨冲进火场,头发被雨水和浓烟打湿,怀里死死抱着备份硬盘,如同守护着自己的孩子。当她被人拉出来时,头发被烧焦,脸上满是烟灰,却还在大喊:“他们黑进了防火系统!但重要资料都在这儿,他们休想毁掉!”

这场大火反而点燃了所有人的斗志。第二天,乡镇里自发组织起“文化护卫队”。老人们戴着红袖章巡逻,尽管腿脚不便,眼神却格外警惕;孩子们成立“故事小喇叭”广播站,清脆的童声回荡在乡镇的每一个角落;就连小卖部的刘婶,都在柜台前讲起了“灶王爷的传说”,绘声绘色,吸引了不少顾客驻足。

八月的清晨,第一缕阳光洒在新落成的“民俗文化馆”上。馆内,纺车、织布机静静陈列,仿佛在诉说着过去的岁月;墙上挂满了孩子们绘制的民俗画,色彩鲜艳,充满童趣。周伯抚摸着馆内珍藏的手抄本,浑浊的眼中泛起泪光:“好啊,好啊……这些老东西,终于有了新家。以后孩子们想知道咱们的过去,有地儿看,有地儿学了。”

李思成站在文化馆门口,看着孩子们排着队参观,胸前的红领巾鲜艳如血,像一团团跳动的火焰。远处的山峦被晨雾笼罩,仿佛在为这场文化保卫战披上胜利的面纱。而王氏集团,注定会在这场守护精神家园的战役中,输得一败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a5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