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8章 考察之后,转机出现(1 / 2)
暮色如浓稠的墨汁,顺着穿越乡镇青瓦白墙的缝隙缓缓渗透。临时用作会议室的老祠堂内,八仙桌拼凑而成的长桌上,二十盏煤油灯摇曳不定,昏黄的光晕在青砖墙上投下众人扭曲的影子,忽明忽暗间,仿佛一场无声的博弈正在上演。王司长捏着被汗水浸透的考察记录,纸张边角已然发皱,指腹无意识地摩挲着“五千万预算”的字样,身下的竹椅不堪重负,发出令人牙酸的吱呀声。
“李总,”周正明副主任率先打破沉默,金丝眼镜滑到鼻尖,镜片后的目光像冰冷的探针,在李思成与文件间来回游移,“卫生院规划确有新意,但你说的纳米抗菌地基、全地形救护车,如此超前的技术,如何与1982年的时代背景相融?莫不是空中楼阁?”他的话音刚落,空气仿佛瞬间凝固,审计署张科长下意识握紧钢笔,在本子上划出一道歪斜且浓重的墨痕,像是在宣泄心中的质疑。
李思成端坐如松,中山装第二颗纽扣上的竹制胸针泛着温润的微光——那是虎娃用三天时间,在课余时间一刀一刀精心雕刻而成。他不慌不忙打开紫檀木匣,木质纹理间还残留着淡淡的樟脑香气。匣内,泛黄的《人民日报》静静躺着,他小心翼翼地取出,仿佛捧着稀世珍宝:“诸位请看,1982年中科院已开展纳米材料理论研究,而全地形车技术,早在越战时期便有应用先例。我们不过是将技术合理‘本土化’。”他的指尖轻轻划过报纸上关于科技下乡的报道,“就像当年的赤脚医生背着药箱翻山越岭,我们的救护车也能在这山野间,为孩子们架起生命桥梁。”话语间,一股不容置疑的自信油然而生。
老厅长轻叩枣木拐杖,拐杖头与青砖碰撞,发出沉闷的声响,烛火随之一颤,险些熄灭。他望向窗外嬉戏的孩童,佝偻的脊背在灯光下投下巨大而扭曲的阴影:“小李,技术问题暂且不论,”他的声音有些沙哑,带着岁月的沧桑,“你打算如何确保卫生院十年、二十年后仍能正常运转?总不能让孩子们刚习惯有医院,转头又陷入无医可求的境地。”
老厅长的话音未落,祠堂外突然传来一声震耳欲聋的重物坠地闷响,惊得梁间栖息的麻雀扑棱棱乱飞。张明远神色慌张地冲进来,军靴在青砖地上留下一串泥泞的脚印,裤腿还在往下滴着泥水:“李总,后山蓄水池的水管被不明物体砸穿,现在全镇停水!”这消息如同一颗重磅炸弹,瞬间在会议室炸开了锅。周正明猛地起身,动作之大,直接撞翻了身旁的搪瓷缸,水花四溅,无情地溅湿了摊开的审批文件,墨水在纸上晕染开来,宛如一朵黑色的墨花。
“好啊,李总,”张科长冷笑一声,那笑容里满是嘲讽与不信任,他将钢笔重重拍在桌上,“考察时材料被腐蚀,这会儿水管又爆裂,如此接二连三的‘意外’,叫我们如何相信你的能力?”他的话语中充满了质疑,字字如刀,似乎要将李思成的努力全部否定。
李思成的瞳孔骤然收缩,眼中闪过一丝凌厉的寒光,随即又恢复镇定。他从怀中掏出对讲机,动作沉稳而迅速,声音沉稳如钟:“启动‘清泉’预案,启用备用蓄水池,通知工程队带纳米修复材料抢修。”安排妥当后,他缓缓转向领导们,目光如炬,仿佛能穿透人心:“这些突发状况,恰证明卫生院建设刻不容缓。若今天受伤的不是水管,而是孩子……”他的声音戛然而止,话语中的未尽之意却在众人心中激起千层浪,让每个人都不寒而栗。
就在气氛剑拔弩张,仿佛一触即发之际,祠堂木门“吱呀”一声被推开,发出老旧的呻吟。虎娃抱着一个巨大的陶罐闯进来,小脸涨得通红,额头上豆大的汗珠不停地滚落,气喘吁吁地喊道:“俺们从老井里挑的水!李叔叔说过,办法总比困难多!”他的身后,二十几个孩子排着队,手中的陶碗、木桶盛满清水,水珠顺着粗布衣裳滴落,在青砖地上汇成蜿蜒的小溪,如同一条希望的脉络。
老厅长的眼眶瞬间湿润,浑浊的泪水在眼角打转,他颤巍巍地接过虎娃递来的陶碗,仰头一饮而尽,碗底残留的几片茶叶粘在他的嘴角:“好,好啊!有这样的孩子,何愁事业不成?”他转头望向李思成,浑浊的眼中满是赞许与欣慰,“小李,就冲这份人心,我老头子第一个支持你!”
王司长摩挲着下巴的胡茬,陷入了深深的沉思。突然,他的手机在寂静的会议室中炸响,那刺耳的铃声仿佛一把利刃,划破了短暂的平静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a5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