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8章 文化融入,适应环境(1 / 2)

加入书签

暮春的鸟鸣撕开穿越乡镇的晨雾,老槐树的绿荫下,碎玻璃镶嵌的围墙泛着幽光,与巷道里此起彼伏的吆喝声相映成趣。青石板路上,挑着竹扁担的村民行色匆匆,扁担两头晃动的木桶里,飘出刚磨好的豆腐香气。李思成站在晒谷场前,金丝软甲外罩着洗得发白的中山装,腰间黄铜怀表随着他的踱步轻轻摇晃——今日的“文化试炼”,将是比破解王氏集团网络攻击更难的关卡。

“李总!音乐老师周若云闹着要辞职!”张明远骑着叮当作响的二八自行车冲来,车筐里的搪瓷缸晃出浑浊的水花,“她说这地方连电子琴都没有,音乐课根本没法上!”话音未落,远处传来唢呐的呜咽声,惊起屋檐下的麻雀扑棱棱乱飞。路旁的老墙上,褪色的“五讲四美三热爱”标语旁,新贴的庙会告示被风吹得哗哗作响。

李思成眉头微蹙,抬脚迈进挂着“民俗文化馆”木牌的老宅。屋内梁柱上挂着成串的干辣椒,墙角的竹编摇篮里,还放着几个布老虎玩偶。周若云正抱着一把破旧的月琴,指甲在琴弦上烦躁地刮出刺耳声响。这位留着波浪卷发的现代音乐教师,此刻盯着墙上褪色的年画,眼中满是不屑:“李总,您让我用这老古董教爵士鼓节奏?学生们怕是连五线谱都没见过!”她的高跟鞋不耐烦地敲打着青砖地面。

“周老师且随我来。”李思成微笑着推开后院门,扑面而来的是艾草与糯米香。晒谷场上,几位阿婆正用木杵捣着米糕,木臼发出“咚咚”的声响,节奏分明。不远处,村民们围着石磨推碾,老人们哼着古老的山歌,歌词里唱着“正月里来是新春,赶上那猪羊出呀了门”,孩童举着纸鸢在麦浪中穿梭。远处戏台的梁柱上,褪色的“社戏”二字在风中摇曳,戏台两侧的柱子上,还残留着往年庙会时张贴的对联,墨迹已被雨水晕染得模糊。

“这是明日庙会的彩排。”李思成拾起地上的竹笛,笛孔里还沾着新鲜的竹叶,“1982年的音乐,不在电子合成器里,而在这山水之间。”他将笛子递给周若云,指节轻叩身旁的牛皮鼓,“您听听这鼓点,像不像心跳?”说话间,一位老汉扛着锄头路过,顺手从腰间的葫芦里倒出一碗米酒,热情地邀请他们品尝。

周若云将信将疑地吹奏起来,笛声与远处的山歌渐渐交融。突然,黑燕风风火火地闯进来,皮衣上沾着电路板碎屑:“李总!王氏集团黑进了庙会直播系统,要把传统曲目替换成重金属摇滚!”她的话音未落,戏台方向传来“轰”的一声巨响,浓烟中飞出半块破碎的电子屏。旁边的老茶棚里,正在喝茶的村民们纷纷放下茶碗,议论纷纷。

“来得正好!”李思成扯开中山装,金丝软甲在阳光下泛着冷光,“周老师,这正是展示传统音乐威力的好时机。明远,去请村里的锣鼓班子!”

次日清晨,庙会在细雨中拉开帷幕。街道两旁摆满了各式各样的摊位,有卖糖画的老师傅,用勺子舀起金黄的糖稀,在石板上飞快地勾勒出孙悟空、鲤鱼的形状;有捏面人的手艺人,三两下就捏出栩栩如生的唐僧师徒;还有卖虎头鞋、虎头帽的摊位,针线细密,色彩鲜艳。周若云站在戏台角落,望着村民们用红绸扎起的旱船,心中满是忐忑。突然,人群中爆发出惊呼——王氏集团雇佣的“摇滚乐队”开着改装拖拉机闯入场内,主唱戴着骷髅面具,电吉他发出刺耳的轰鸣。

“停!”李思成手持铜锣跃上戏台,铜声震得众人耳膜发颤,“今日庙会,当以传统为尊!”他转头向周若云使了个眼色,“周老师,该您亮剑了!”

周若云深吸一口气,抱起月琴走向台前。当第一个音符响起,整个会场突然安静下来。她将摇滚节奏融入古老的《茉莉花》,手指在琴弦上翻飞如蝶,月琴的音色竟与电子吉他碰撞出奇妙的火花。台下的村民们先是惊愕,随即跟着节奏跺脚拍手,孩童们围着戏台跳起即兴的舞蹈。一位卖麦芽糖的老汉,也跟着节奏敲起了装糖的铁皮盒。

“这......这不可能!”摇滚主唱扯他的话被潮水般的掌声淹没。就在此时,黑燕带着技术团队冲上戏台,老式收音机改装的音响里,突然传出用算盘节奏混音的《春节序曲》,现场气氛瞬间被推向高潮。人群中,有位老木匠激动地挥舞着手中的墨斗,跟着节奏比划。

庙会结束后,周若云抚摸着月琴上的裂纹,眼中闪烁着泪光:“李总,我错了。原来最现代的音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a5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