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9章 未来规划,持续发展(看爽文搜:没有算力币拿什么记忆)(2 / 3)

加入书签

佛大学的邀请函上,烫金的校徽旁写着:“恳请分享1982年的教育密码。”李思成望着东方泛起的鱼肚白,突然想起六年前那个雨夜,自己站在清平村的老槐树下,不知道这条路能走多远。而现在,这条路不仅通向全国,还要跨越大洋。

正午的日头晒得玉米叶打卷时,赵兰芝拿着本新编教材冲进祠堂。封面上,1982年的粮票与现代二维码并排而立,像座连接时空的桥梁。“我们把老课本里的‘农业知识’,配上了现在的有机种植技术!”她翻开内页,小雨画的玉米生长图旁,贴着张扬用3d打印笔做的模型照片,“这才是真正的传承——根扎在1982年,芽长在新时代。”

王婶端来刚蒸的玉米馍,热气在规划图上凝成水珠。“听说南方分校要种水稻?”她往李思成手里塞了个馍,“我让我侄子把1982年的稻种寄过来,保证比现在的杂交稻有嚼劲。”老人突然抹起眼泪,“要是晓聪他亲爹娘还在,看到这光景,该多高兴啊。”

傍晚的广播里播放着《年轻的朋友来相会》,1982年的磁带带着电流杂音,却让在场的人都红了眼眶。珍妮教授举着个竹筐,是她亲手编的,篾条歪歪扭扭却没散开:“我要把这个带回牛津,告诉他们这叫‘中国结’,1982年的那种。”

月光淌过晒谷场的沙盘,分校模型上的煤油灯被风吹得摇曳,像撒了一地的星星。李思成翻开未来十年规划书,最后一页画着幅简笔画:全球各地的分校屋顶上,都飘着面1982年的红旗,旗杆是用清平村的老槐树枝做的。

“李总,北京分校的地皮批下来了!”张明远举着批文跑来,纸张在风中哗哗作响,“但文物局说要保留原址的老烟囱,说是1982年的工业遗产。”

李思成突然笑出声,指着沙盘上的烟囱模型:“正好用来挂煤油灯!”他望着祠堂外的老槐树,枝头的新叶在月光下闪着光,“告诉他们,1982年的烟囱,能照亮未来的路。”

第二天一早,各地分校的筹备团队陆续出发。去东北的带着王伯准备的火炕图纸,去南方的背着马师傅做的插秧工具,去海外的行李箱里,都塞着本1982年的《中学生守则》。张扬的父亲开车送他们到村口,越野车的后备箱里,装着满满一车复刻版作业本。

“李总,这是我公司唯一不赚钱的投资。”他握着李思成的手,指腹摩挲着对方掌心的茧子,“但看到我儿子现在的样子,值了。”远处传来孩子们的读书声,1982年的课文在山谷里回荡,像首永远唱不完的歌。

教育科研基金的第一笔拨款到位时,周明德带着年轻教师们在祠堂成立了“1982研究室”。墙上挂满了对比图:左边是晓聪当年的劳动记录,右边是现在孩子们的StE实验报告;上面贴着1982年的粮票,在地上敲出“笃笃”声,“1982年的智慧,能解现在的教育难题。”

国际合作的消息传开后,各国教育机构纷纷发来邀请函。东京的学校想引进榫卯课,巴黎的幼儿园希望学蒸窝窝头,纽约的中学甚至要复刻1982年的开学典礼。李思成在回信中只提了一个要求:“必须用真材实料,1982年的教育,容不得半点虚假。”

夕阳西下时,李思成站在老槐树下,看着孩子们在晒谷场上放风筝。风筝是马师傅用1982年的报纸糊的,上面画着清平村的校舍,拖着条长长的尾巴,上面写着“走向世界”。风一吹,风筝直上云霄,像颗会飞的种子,要把1982年的教育密码撒向更广阔的天地。

月光下,祠堂的煤油灯还亮着。李思成翻开那本厚厚的规划书,每一页都浸着1982年的汗水味。王伯端来碗玉米粥,粗瓷碗沿的豁口蹭到纸页上:“李总,当年晓聪说要让清平村的故事写进课本,现在看来,怕是要写进世界教育史了。”

李思成舀起一勺粥,热气模糊了眼镜:“这不是结束,是开始。”他望着窗外漫天的星斗,“1982年的星星,现在还亮着呢。”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分校的建设如火如荼地进行着。每个分校都严格遵循着保留1982年特色的原则,同时又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进行了适当的调整。东北分校的火炕让孩子们在寒冷的冬天感受到了温暖,南方分校的水稻田让孩子们体验到了种植水稻的艰辛与快乐。

教育科研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教师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a5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