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7章 拓展业务,丰富内容(2 / 3)
安全第一”,“当年晓聪烫了手,王伯就用獾油给他抹,这细节得加上。”
李思成翻开新到的订单,上海某小学要订五百本故事书,备注栏写着“要带玉米香的纸”。他突然笑出声,想起六年前给李晓聪寄作业本,王伯非要在包裹里塞把玉米须,说“让孩子闻闻家的味道”。
鸡叫头遍时,体验营的孩子们已经在操场列队。小胖的校服沾满草屑,却把扁担扛得笔直;小雅的公主裙换成了蓝布褂子,纳鞋底的针脚虽然歪斜,却一针没落。马师傅举着木剑站在队前,晨光在剑身上流淌,像条金色的小溪。
“今天学编竹筐!”马师傅的声音在山谷里回荡,“1982年的手艺,要像做人一样——直的直,弯的弯,不能走样。”孩子们的欢呼声响彻清平村,惊飞了檐下的燕子,鸟群掠过老槐树的枝叶,抖落一地露珠,像撒了把碎银。
村口的货车又运来新的纸张,带着1982年的草木香。印刷工人们正在搭建临时厂房,王伯蹲在旁边监工,烟袋锅指着刚印好的作业本:“这纸才对味!当年我家小子写作业,能把纸页磨出毛边。”
李思成站在“穿越体验营”的木牌前,看着朝阳给“1982”四个数字镀上金边。远处传来孩子们的读书声,是1982年的语文课本,朗朗的声音混着劈柴声、算盘声,像首最动听的晨曲。他知道,这些新业务不是简单的拓展,而是让1982年的种子,在更多土壤里发芽。
正午的日头晒得竹棚发烫时,小胖举着自己编的竹筐冲进祠堂。篾条歪歪扭扭却没散开,筐底还刻着个歪歪扭扭的“勇”字。“李叔叔你看!”他的鼻尖沾着竹屑,“马师傅说这叫‘初生牛犊筐’,比电动玩具好玩一百倍!”
王婶端来刚蒸的玉米馍,热气在孩子们脸上凝成水珠。小雅小心翼翼地拿起个,掰了半块给旁边的小女孩:“1982年的分享,比微信转账暖心。”她的蓝布褂子上还别着王婶给的野菊花,笑起来露出两颗小虎牙。
周明德突然敲响铜钟,孩子们像归巢的麻雀般围过来。老人举起新印的作业本,纸页在风中哗哗响:“这才是1982年的味道!”他把本子分发给每个孩子,“回去告诉你们的同学,清平村的大门永远敞开,但来这就得守规矩——流汗、动手、动心。”
夕阳把祠堂的影子拉得很长时,体验营的孩子们排着队上校车。小胖的书包里塞满了自己劈的柴火、编的竹筐,还有本写满珠算口诀的作业本。他突然从车窗探出头,对李思成大喊:“李叔叔,暑假我还要来!我要拿木工奖!”
马师傅站在老槐树下,烟袋锅在掌心敲了敲:“这小子跟当年的晓聪一个样,嘴硬心软。”他望着远去的校车,“当年晓聪说再也不劈柴了,结果临走前给我劈了满满一柴房。”
李思成翻开新的业务清单,短期体验营的预约排到了三个月后,与学校合作的实践课表贴满了整面墙,复刻版作业本的订单像雪片般飞来。张明远举着相机跑来,镜头里是孩子们在晒谷场拼出的“1982”字样,用的是刚收的红豆和玉米,颜色鲜亮得像幅油画。
“李总,文化局的人来了!”张明远的声音带着兴奋,“说要把咱们的故事书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广项目!”他突然指向村口,穿中山装的干部正和周明德握手,“他们还说要给清平村挂块牌子——‘1982年教育活化石’!”
夜色漫进祠堂时,煤油灯的光晕在新印的故事书上跳动。李思成翻开《晓聪的清平岁月》,扉页的插图里,少年正蹲在木工坊里,睫毛上沾着木屑,却笑得比阳光还灿烂。他突然想起六年前那个雨夜,自己站在清平村的老槐树下,不知道这条路能不能走通。而现在,这条路不仅走通了,还长出了枝繁叶茂的新枝。
王伯端来碗玉米粥,粗瓷碗沿还留着个小缺口:“李总,该给新业务起个响亮的名。”李思成舀起一勺粥,热气模糊了眼镜:“就叫‘1982的阳光’吧,当年晓聪总说,这里的太阳比城里的暖。”
窗外的月光淌过晒谷场,新搭的竹棚在风中轻轻摇晃,像艘准备远航的船。李思成知道,拓展业务不是为了赚钱,是为了让更多孩子明白——1982年的珍贵,不在作业本的复刻,而在那些劈柴时磨出的茧、纳鞋底时数过的针脚、珠算时算错的汗滴,这些才是能伴随一生的财富。
第二天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a5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