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8章 宣传推广,吸引关注(2 / 4)

加入书签

微颤抖。就在这时,林悦抱着一台1982年生产的录音机冲了进来,录音机的外壳有些掉漆,但保养得还算完好。她一把按下播放键,《在希望的田野上》的旋律缓缓流淌而出,悠扬的歌声中,还混着孩子们在田间地头的欢声笑语,与画面完美融合在一起,瞬间抚平了重金属带来的躁动。

“这才是1982年的燃点,是发自内心的热爱与希望。”李思成突然推门而入,手里捏着一张已经有些泛黄的劳动评分表,那是李晓聪当年的记录。他走到屏幕前,指着视频里一个在稻田里趔趄的身影,眼神里满是回忆,“你们知道这孩子第一次插秧时,摔了多少跤吗?整整十七跤。”他顿了顿,语气中带着一丝骄傲,“但他最后插的秧,行距整齐,株距均匀,比谁都直。这种真实的成长,这种从笨拙到熟练的蜕变,比任何特效都有力量。”

教育展会开幕那天,现场人头攒动,各种展台前都围满了人。清平村的展台前更是被围得水泄不通,家长们和教育工作者们挤在一起,好奇地打量着展台上的一切。马师傅特意制作的榫卯结构模型前,几位家长正拿着放大镜仔细研究,时不时发出啧啧称奇的赞叹声;王婶带来的手工布鞋被大家翻来覆去地看,鞋面上精致的针脚让不少人惊叹不已;周明德的1982年教案前,几位头发花白的老教师看得眼眶发红,仿佛回到了自己的教学生涯。

突然,一个穿着昂贵西装的男人挤到展台前,他的头发梳得一丝不苟,手腕上戴着一块价值不菲的金表。当他看到展板上“六年无通讯”的条款时,脸色骤变,声音像炸雷一样在人群中响起:“这是非法拘禁!我儿子要是在这受了委屈,连个电话都打不了,你们负得起这个责任吗?”他的语气激动,唾沫星子随着话语飞溅出来。

人群瞬间安静下来,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这个男人身上,空气仿佛凝固了一般。李思成却显得十分平静,他从展柜里小心翼翼地拿出一个铁皮饼干盒,盒子上印着“幸福牌”三个字,是1982年的流行款式。他打开盒子,里面整齐地放着一叠叠信笺,都是李晓聪六年里写的“给未来的自己”的信。最上面那封,字迹歪歪扭扭,墨水还洇了不少:“今天王伯打了我,因为我偷了供销社的糖。但他晚上给我煮了鸡蛋,说知道我饿。我知道错了,以后再也不偷东西了。”男人的手指有些颤抖地伸向信纸,刚一碰到,却突然像被烫到般缩回——信纸上,少年的泪痕还清晰可见,那淡淡的水渍仿佛还带着当年的温度。

“六年里,他写了三百六十五封信,每一封都记录着他的成长,藏着他的秘密与蜕变。”李思成的声音平静却充满力量,像一股暖流缓缓注入每个人的心田,“这孩子现在在清北读书,他说,那六年没电话的日子,让他学会了和自己对话,学会了反思,也学会了珍惜。”他打开手机,播放起一段视频,画面里,李晓聪站在清北的校园里,接受采访时,眼神坚定,谈吐自信,与信里那个偷糖的少年判若两人。

展会的角落,教育专家刘教授正戴着老花镜,拿着放大镜仔细研究1982年的课本。当他翻到课本后面,看到“现代延伸阅读”部分是用牛皮纸包着,像极了当年的“内部资料”时,突然激动地拍着大腿,声音洪亮:“妙啊!真是太妙了!既保留了那个年代的时代感,又没断了与现代知识的连接,做到了承前启后,这才是真正的教育智慧。”他转身对围观的家长们说,脸上带着赞许的笑容,“我孙子天天抱着手机不放,对什么都提不起兴趣,要是能在这待半年,别说学费了,我倒贴钱都愿意!”

媒体记者们的闪光灯在展台前此起彼伏,“咔嚓咔嚓”的声音不绝于耳,像一群不停扇动翅膀的蝴蝶。有位戴着眼镜的女记者挤到前面,手里拿着录音笔,问道:“请问清平村具体在什么位置?我们想做一个更深入的报道。”张明远笑着递上一张1982年的地图,地图的边缘已经有些磨损,上面印着模糊的地名。“它在每个人心里都有的那个地方,那个充满纯真与希望的地方。”这话被《教育报》的记者写进了第二天的头条,标题是《寻找1982年的教育初心》,旁边配着一张孩子们在煤油灯下读书的照片,昏黄的灯光在孩子们脸上投下温暖的光晕,像一个温柔的拥抱。

网络上的讨论瞬间炸开了锅,各大社交平台上,关于清平村的话题热度不断攀升。有人在评论区说这是“复古噱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a5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