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6章 传递善意的方式(1 / 2)

加入书签

夕阳彻底落下,天边最后一抹橘红色也渐渐褪去,被深邃的暮色取代。庭院里的光线慢慢变暗,石桌、石凳的轮廓在夜色中变得模糊,只有老槐树枝叶的影子在微风中轻轻晃动。晚风穿过槐树叶,发出 “沙沙” 的声响,像是在低声诉说着医馆里一代又一代的传承故事。石桌上,还残留着弟子们下午练习时留下的痕迹 —— 一个用来模拟穴位的布偶娃娃歪放在桌边,娃娃身上用红笔标注的 “印堂穴”“攒竹穴” 依稀可见;几页散落的笔记纸被风吹得轻轻翻动,上面写满了密密麻麻的手法要领,偶尔还有几处被涂改的痕迹,那是阿文下午纠结 “开天门” 起手力度时反复修改的记录。

老槐树的树干上,还挂着一个小小的铜铃,那是阿青刚拜师时带来的。当时她怯生生地说,这个铜铃能让她练习时更专注,如今铜铃在夜色中轻轻摇晃,偶尔发出 “叮铃” 的清脆声响,与远处传来的几声犬吠交织在一起,让这宁静的夜晚多了几分生动的气息。医馆的门虚掩着,油灯的光晕从门缝中漏出来,在青石板路上投下一道细长的光带,像是为晚归的人指引着方向。

但医馆内,弟子们对推拿之术的热情与执着,却像一盏盏明亮的灯,在这宁静的夜晚中熠熠生辉。这份热情,并非只停留在医馆之内,此刻正随着弟子们的脚步,蔓延到城郊的各个角落。

阿文背着装有木简和古籍的布囊,走在回家的小路上。路边的野草上挂着晶莹的露珠,沾湿了他的布鞋,却丝毫没有影响他的脚步。他一边走,一边在脑海中回忆着下午练习 “开天门” 的场景 —— 苏瑶师傅示范时,双手拇指从患者两眉之间的印堂穴向上推至前发际,力度均匀柔和,仿佛带着一股暖流顺着经络缓缓流动。他下意识地抬起手,在空中模拟着推揉的动作,指尖仿佛还能感受到竹枕上穴位的凸起,心中默默琢磨着:明天一定要再请师傅看看,自己的手法是不是还有不够连贯的地方。路过村口的杂货铺时,铺子里的张大爷正坐在门口揉着肩膀,看到阿文,笑着打招呼:“阿文啊,从医馆回来了?最近我这肩膀总疼,等你学好了,可得帮大爷揉揉。” 阿文停下脚步,认真地说:“张大爷您放心,我一定好好学,等我手法练熟了,肯定帮您缓解疼痛。” 说着,他还不忘给张大爷讲解几个简单的肩部放松动作,眼神中满是对推拿之术的笃定与热爱。

阿芷提着绣有兰花的布包,走在田埂上。夜色中的田野格外安静,只有青蛙偶尔发出 “呱呱” 的叫声。她从布包里拿出下午记录的 “开天门” 手法笔记,借着月光仔细翻看。笔记上,她不仅记录了手法的步骤,还画了简单的穴位示意图,旁边还用不同颜色的笔标注了注意事项:“推时需保持拇指伸直,力度由轻到重,避免突然用力”“针对儿童施术时,力度需减半,速度放缓”。这些都是她根据苏瑶师傅的讲解和自己的练习心得整理而成,每一个字都凝聚着她的用心。走到自家院门前时,她看到母亲正坐在屋檐下缝补衣服,便走上前,笑着说:“娘,我今天学了‘开天门’手法,能缓解头痛呢,我给您试试吧。” 母亲放下针线,欣慰地点点头。阿芷轻轻坐在母亲身边,双手拇指温柔地从母亲的印堂穴向上推揉,一边推一边讲解手法要领,母亲闭上眼睛,感受着指尖传来的暖意,脸上露出了舒心的笑容。

阿青抱着她心爱的竹枕,慢慢走在回家的路上。竹枕表面还残留着她下午练习时的温度,贴在身侧,让她觉得格外安心。这只竹枕是她父亲生前亲手为她做的,父亲曾是村里的木匠,去世前特意在竹枕上标记了基础穴位,希望她能学好一门手艺。如今,每当她练习推拿遇到困难时,只要抱着这只竹枕,就仿佛能感受到父亲的鼓励。走到家门口,她没有立刻进去,而是坐在门口的石阶上,将竹枕放在腿上,借着屋内透出来的灯光,继续练习 “开天门” 的手法。她的动作格外轻柔,拇指在竹枕的 “印堂穴” 到 “前发际” 之间反复推揉,眼神专注而认真,仿佛面前不是一只竹枕,而是需要悉心照料的患者。她在心里默默告诉自己:一定要把推拿学好,不仅要实现父亲的期望,还要像苏瑶师傅一样,用这门技艺帮助更多的人。

他们心中都清楚,今日对 “开天门” 手法的学习,只是推拿传承漫长道路上的一小步。这门古老的技艺,传承了数千年,蕴含着古人对人体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a5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