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4章 太多的心血(1 / 2)
阿竹拿起这株蒲公英,指尖轻轻拂过根部的泥土,湿润的触感带着山野的清新。蒲公英的根须细细密密,像老人的胡须,紧紧裹着褐色的土块;翠绿的花茎笔直挺拔,顶端顶着一个蓬松的白绒球,绒球上的细毛根根分明,在阳光下泛着淡淡的银光。她轻轻晃了晃,风从雕花窗棂里钻进来,带着夏日午后的暖意,吹得几缕绒毛飘了起来,像小小的白色羽毛,慢悠悠地落在旁边赵生的衣襟上。
赵生是村里的货郎,平时走南闯北,见多识广,这次来药庐是想给远在外地的母亲带些晒干的草药。他伸手捏起衣襟上的蒲公英绒毛,放在指尖轻轻一吹,绒毛便乘着风飘向窗外,笑着说道:“阿竹姑娘,这蒲公英我认识,小时候在田埂上经常吹着玩,没想到它还是味药材。”
“可不是嘛,这蒲公英可是山里的宝贝,全身上下都是能用的。” 阿竹站直身子,将蒲公英举到众人面前,让大家看得更清楚,“你们看这叶片,边缘的锯齿又尖又密,像小刀子似的,而且叶片是贴在地面长的,一圈圈向外铺开,这是它和紫花地丁最明显的区别。”
为了让大家更直观地分辨,阿竹转身从药柜下层抽出一个小竹篮,里面放着几株新鲜的紫花地丁。她将紫花地丁和蒲公英并排放在桌上,指着两者的叶片对比道:“你们看,紫花地丁的叶片虽然也有锯齿,但锯齿比较圆钝,不像蒲公英这么尖锐;而且紫花地丁的叶片更窄长,颜色也比蒲公英深一些,是那种深绿色,蒲公英的叶片则偏浅绿,还带着点蜡质的光泽。”
众人凑上前,仔细对比着两株植物的叶片,有人还用指尖轻轻摸了摸锯齿的边缘,感受着尖锐与圆钝的区别。之前提问的邻里张婶,一边看一边点头:“这么一说还真是!以前我总把这两种草弄混,采回来煮水喝,有时候管用,有时候不管用,现在才知道是采错了!”
阿竹笑了笑,继续讲解:“除了叶片,开花的时候更好分辨。蒲公英开的是黄色的小花,像小太阳似的,花落了之后才会变成这个白绒球;而紫花地丁开的是紫色的小花,花瓣上还有细细的纹路,形状像小蝴蝶,很好看。” 她顿了顿,又补充道,“不过咱们认草药,不能只看开花的时候,毕竟花期短,更多时候还是要靠叶片和根茎来分辨。”
苏瑶倚在药柜边,看着阿竹条理清晰地讲解,眼底的笑意更浓了。她记得阿竹第一次见到蒲公英时,还把它当成了 “会飞的小伞”,追着飘走的绒毛跑了半座山。现在阿竹不仅能准确说出蒲公英的特征,还能举一反三,和相似的草药做对比,这份成长让她格外欣慰。苏瑶悄悄从药柜里拿出一本旧账本,翻开里面夹着的一张晒干的蒲公英标本 —— 那是她刚学认药时,师傅送给她的,如今看着阿竹,就像看到了当年拿着标本认真记笔记的自己。
“阿竹姑娘,这蒲公英能治啥病啊?” 赵生放下手中的西瓜碗,好奇地问道。他常年在外奔波,母亲总有些咳嗽的老毛病,要是蒲公英有用,他想多采些带回去。
提到蒲公英的功效,阿竹的眼睛更亮了,她想起苏瑶教她的知识,还有村里老人说的偏方:“蒲公英的用处可多了!它的根、茎、叶都能入药,晒干了煮水喝,能清热解毒,要是上火了、喉咙疼,喝上两碗就舒服多了;要是身上长了小疙瘩、红肿发炎,把新鲜的蒲公英捣烂了敷在上面,也能消肿止痛。”
陈婆婆也凑过来补充:“没错!前几年村里的小虎子,夏天总爱长痱子,浑身痒得直哭,他娘就是采了新鲜的蒲公英,煮水给他洗澡,洗了两三天,痱子就全消了。还有啊,蒲公英煮水还能当茶喝,夏天喝着清热解暑,比凉茶还管用呢!”
“那采蒲公英有啥讲究吗?是不是什么时候采都能行?” 张婶接着问道,她想着采些回家晒干,给家里的孩子备着。
阿竹看向苏瑶,见苏瑶点头示意她继续说,便放心地回答:“采蒲公英最好是在春天,刚发芽的时候,那时候的蒲公英最嫩,药效也最好;要是夏天采,就要选没有开花的,开花之后药效会差一些。采的时候要连根拔起,根须上的泥土要轻轻抖掉,别弄断根,因为蒲公英的根药效也很好,扔了可惜。”
她说着,拿起桌上的蒲公英,示范着如何抖掉根须上的泥土:“你们看,这样轻轻捏住花茎,手腕轻轻晃动,泥土就掉下来了,要是有粘得紧的,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a5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