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6章 归程暖盼(1 / 2)
苏瑶推开药庐的门,一股浓郁的药香扑面而来,与竹篓里新鲜草药的清香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味道,这味道陪伴了她多年,早已成为她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药庐里的陈设很简单,靠墙的架子上摆满了大大小小的陶罐,每个陶罐上都贴着标签,写着草药的名字和性味;中间放着一张宽大的木桌,桌上放着碾药的石碾、切药的铡刀、称药的小秤,还有几张写满药方的纸。
她将竹篓里的草药一一拿出来,放在木桌上,先仔细挑选了一遍,把枯萎的叶子和细小的根须去掉,然后将挑选好的草药分类摆放。处理柴胡时,她小心翼翼地将根须上的泥土拍掉,然后用清水轻轻冲洗,生怕损坏了根茎;处理桔梗时,她用小刀将桔梗的皮剥掉,露出里面白色的肉质,动作娴熟而轻柔;处理金银花时,她则将花苞一朵朵分开,去除里面的杂质。
月光透过药庐的窗户,洒在木桌上,也洒在苏瑶的身上,她的身影在月光和灯火的交织下,显得格外专注。她一边处理草药,一边想起白天在山上的经历:为了采到那片柴胡,她爬了很高的山,途中还差点滑倒,幸好抓住了旁边的树枝;在采桔梗时,她遇到了一只受伤的小兔子,便顺手给小兔子的伤口敷了些草药,看着小兔子一瘸一拐地跑开,她心里也满是欢喜。这些经历虽然辛苦,却也让她觉得充实,因为她知道,每一步的辛苦,都可能换来一个生命的康复。
处理完草药,已经是深夜了,苏瑶揉了揉有些发酸的肩膀,走到桌边,拿起一张药方看了起来。这是给李婆婆开的治咳嗽的药方,里面有杏仁、紫苏、甘草等草药,她需要按照药方的剂量,将这些草药配好,明天一早让弟子送到李婆婆家里。她拿起小秤,仔细地称着每一味草药,称好后放在纸上包好,然后在包上写上李婆婆的名字和服药的方法。
就在这时,药庐的门被轻轻推开了,一个弟子端着一碗热粥走了进来,“苏师姐,你还在忙啊,林小婉让我把粥给你送来,说你肯定还没喝。” 苏瑶接过粥,感激地笑了笑,“谢谢你,也替我谢谢林小婉。” 弟子笑了笑,“师姐客气了,那你早点休息,我先出去了。”
苏瑶端着热粥,坐在窗边的椅子上,慢慢喝着。粥是用小米熬的,里面还放了几颗红枣,香甜软糯,暖意在胃里慢慢散开,也驱散了深夜的疲惫。她看着窗外的月光,听着院子里偶尔传来的虫鸣,心里满是平静。她想起自己刚到医观的时候,还是个懵懂的小姑娘,跟着师父学习草药知识和医术,师父告诉她,医者的使命就是救死扶伤,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都不能放弃心中的信念。如今师父已经不在了,但她却一直牢记着师父的话,坚守在这座医观里,为山里的百姓治病,为那些失去亲人的孩子撑起一个家。
喝完粥,苏瑶将碗放在桌上,又回到木桌前,继续配药。她知道,今晚还有很多事情要做,除了李婆婆的药,还有王大叔的腿伤药,以及几个孤儿的调理药。这些药虽然普通,却承载着她对每一个生命的责任与关爱。她拿起铡刀,将一味草药切成细小的段,铡刀落下的声音在寂静的药庐里显得格外清晰,每一声都像是在为生命的康复倒计时。
窗外的月光越来越亮,雾也渐渐散去,远处的山峦在月光下露出了模糊的轮廓。苏瑶终于配完了所有的药,将药包一一整理好,放在架子上。她走到门口,推开房门,深吸了一口气,夜晚的空气带着淡淡的草木清香,让她精神一振。她抬头看着天上的月亮,月亮又大又圆,像是一盏明灯,照亮了她前行的道路。
她知道,明天又是忙碌的一天,会有百姓来医观看病,会有孩子等着她讲故事,会有草药需要她去采摘。但她并不觉得辛苦,因为她心中有一份永不熄灭的希望,这份希望支撑着她,在救死扶伤的道路上坚定地走下去。她转身回到药庐,熄灭了灯火,只留下门口那盏挂灯,在夜色中散发着温暖的光,像是在为每一个需要帮助的人指引方向。而这位执着的医者,也将在这份温暖与希望中,迎接新一天的到来,继续用自己的双手,守护着山里的每一个生命。
暮色像浓稠的墨汁浸透天际时,远处道观檐角的铜铃在风中摇晃出细碎声响。张思贞握着灯笼的指节发白,灯穗被山风吹得剧烈摆动,在石阶上投下凌乱的光影。寒雾裹挟着松针的苦涩漫过青瓦,他下意识裹紧道袍,目光却始终盯着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a5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